冷雨萱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同步热分析仪临渭区阳郭镇人文揽胜(一)-临渭政协文史

临渭区阳郭镇人文揽胜(一)-临渭政协文史
临渭区阳郭镇人文揽胜(一)





阳郭镇重教有传统
阳郭镇是渭南县西塬的首镇,历史久远,文化厚重。自古以来就有办学重教的传统。
阳郭镇
清雍正十年,阳郭里人刘尧裔为渭南县正学书院捐地三十亩。同治五年,乡绅姜绪望在阳郭东关创办私学同昌宫,后在东邻办东姜义学和南姜义学。同步热分析仪敦敏建在阳郭西建刘氏义学,贺士典及孙秉纯在坳底村建贺氏义学。光绪三十一年,乡绅贺景贤协助知县张世英,在阳郭镇东街建起了同善高等小学堂,是全县仅有的三个高小之一。民国年间阳郭名士安均之创办私立象山初级中学,是阳郭中学的前身,奠定了两塬中等教育的基础。
安均之先生早年就读于北京高等师范大学堂史地部,先后执教于榆林、华县、西安、三原、凤翔等地。新中国成立,远去兰州西北民族学院工作,任史地教研室主任。他长期身处异地,时刻心系家乡。1935年,利用安家祠堂兴办女校,开西塬女子上学之先河;1948年多方筹资,亲自操持,义务任教,创办私立象山中学。退休返乡后又为阳郭中学捐资、赠书。
安均之先生1978年逝世,安葬于阳郭中学校园。1990年,原渭南县副县长史积运先生四处奔走,筹集资金十多万元,设立了“安均之奖学基金会”。
张胡村敕建太虚观



张胡村是阳郭镇的大村子之一关林庙,一度庵、观、寺、院齐全,都是千年文物。尤其是开皇敕建的太虚观,一直到留存到建国初期。县志记载:“县西南三十里亚香棒虫草,张胡村,曰‘太虚观’,隋开皇七年敕建。元至正二十二年重修。”
张胡村三间房是太虚观第一进,房基台阶甚高卖油翁原文,门前左右各蹲一只大石狮子,威风凛凛,雕刻传神。大门内东西各建有小院。东边有一大钟,不知是何朝古物。里面是老君殿,宏伟高大,脊兽琉璃瓦。殿前有一株观音柳,一株梧桐树。村里孩子出麻疹时,就用枝叶熬汤止痒。殿后是玉皇殿,诸神像高大精美,栩栩如生,面相或善或凶,胸前都有一面大铜镜。相传有一颗避尘珠,因此殿里常年一尘不染。
据说建造太虚观时,用骡马运来大木头,凿上卯窍,打算安往房顶。可是工匠们将拉不动,推不前,焦急无方。一日,来了一位老神仙,提着长长的白胡子,在地面上画了个斜坡状。领头工匠一拍脑门银色的毡房,突然顿悟野狼与鸽子。
1962年,乡绅寇养元打算在庵里盖学校,呼吁拆掉了太虚观李艾佳。发现铜镜后面的神像肚里,还搁着一个小钟,村人敬畏,就把神像头、铜镜和钟,扔在了观内的水井里冷雨萱。
拆下的木料太大,直径比人长,普通房子没法用,就搁在风雨里任其风化。村里人盛夏避暑,夜里就夹上铺盖睡在木头上,几年后便被破了烧柴。千年文物,就这样化为青烟。
张胡村古建张胡庵




阳郭镇张胡村历史悠久,有前村、中村、后村小红花简谱,以及东堡子、北堡子,俗称“三村两堡子”。相传两个堡子城墙有三层楼高,墙上可以跑马车。
渭南流传说:“阳郭塬上有个张胡庵,三间大房没担子,中间吊个碨扇子。”张胡村得名于村里的这座古建,相传为鲁班建造。其建筑富丽堂皇,风格别致,技艺超群,令人称奇。三间房子竟没有一个大梁,只有一个大石碨扇高高悬在房架上,固定着椽和檩。
三间房子翘檐十分精美,修建者曾留有一句重要的话:“胜吾者添,不胜吾者减”。是说后来工匠技艺赶上或超过我的,在屋檐边上可接着往下续,技术不如我,只能减小。后来房子坏了一个檐角,的确拆了就不能复原。
张胡庵应是皇家敕建“太虚观”的一部分,上世纪六十年代,三间门房和大殿、大门尚在。其后来建筑规模缩小,残余部分被称为张胡庵。三间房南约百十米偏东处,以前有许多锥形塔,大塔六棱,小塔四棱,应是尼姑的埋葬之地。
张胡庵历经千年风雨巍然屹立,远近闻名。民国时报恩亭,经常举行庙会唱大戏。黄埔军校的某一期分校,就设在太虚观和三间房中间的院子,路东南六间教室人头饭,中间是教员的房子。
刘秀避难牛寺庙




阳郭镇“牛寺庙村”,高高建在一土岗之上。由兰田县到临渭区的兰渭公路到庙前岗下噱占上海滩,分为两岔,东行下大坡十五里到阳郭镇皋月驱,西行下十五里坡到三张镇。庙里正殿早年供俸着一泥塑卧牛,香火很旺。民国初年坼庙搬神建学校,成了“牛寺庙小学”。一座大庙为何千年香火供一泥牛?
传说西汉末年,王莽到处追杀刘秀。刘秀被赶到这里,无处躲身gopas。看见一位农夫赶着大黄牛和骡子正在犁地,急忙上前求救,农夫便深耕一犁,让他在犁沟里躲避,大黄牛卧身遮着刘秀。王莽追兵到来,逼问农夫刘秀逃向那里去了,农夫回答不知道。巧嘴八哥的尖叫道:“犁沟,犁沟。”老鸦接着叫道:“瞎话,瞎话”。“老黄牛”卧着不动,骡子却狠狠在刘秀身上踏了一蹄子。追兵过后,刘秀起身,感激地将一尺玉石镯子系在老鸦脖子上,其白项圈毛至今仍在。又说:“巧嘴的八哥难过潼关”。诅咒骡子说:“你绝后代”,所以骡子不出驹。
刘秀不忘农夫和大黄牛的救命恩情,做了皇帝后,立即派大臣,在兰田和渭南的界岗高处修了一大庙‘牛寺庙”。
高家村里灵源县




西塬阳郭镇有一村落,罗艳芳关中环线从旁而过,方圆人都叫高家村。附近的灵源泉、灵阳村,还有后来改建为阳郭中学的“灵源寺”都可佐证,西魏废帝二年,从南新丰县中析置的灵源县,其县治遗址就在这里。
马鞍岭岭下不远有个灵阳村,原来有一个老城壕,当年城门口两个大石狮子,至今还埋在村东的坡下。村西沟里至今有水,叫灵源泉。附近有“灵源坊”。过去泉眼有十多个,最大的聚成半亩地大的水潭。灵源泉流而成为灵源河,从汉高祖攻入咸阳时所建的兵驿——汤坊前流过,经古道村四组西河谷,汇聚范家村南坡、贠曲王福沟水,经闫村西王,流至三张,从俗称“断头沟” 出塬,穿过渭南城并入渭河魏桥创业集团。
一处三五亩地大的平台,是一座菩萨庙的遗址,庙门正对着最大的泉眼。每年阴历6月19日,附近村民在这里举行盛大的庙会。传说泉水美容养颜,强壮筋骨,庙会上都要汲水回家。大旱之年,村里人就把瓶子或者罐子之类在泉边的树枝上,不久就可潮满水,然后用这水举行祈雨仪式,无不灵验。
灵源泉眼目前仅存三两个,附近芦苇遍地、蒹葭苍苍的样子已不复存在。后来修筑的几个水库依次排列:边家水库、北杨水库、西王水库、三张水库。下游就是桃花源关中古建民俗村。
大王村寻水救村民



阳郭镇大王村在临渭区最南边的秦岭山地,南与蓝田县厚镇接壤韩德强,西与西安临潼区隔沟相望。以前村子叫党王,解放后,因为“党王”二字含有迷信色彩,才更名为大王少林武王。
渭南自古境内发生旱灾频繁,塬区尤甚。历史记载,同治元年庄稼草木皆枯,渭河干涸。光绪二十六至二十七年,民以草根、树皮充饥夏目雅子。民国二十九年,亢旱不雨,收获绝望。1950年夏,三月未落透雨,晚秋未种,早秋枯萎丘神绩。棉花亩产仅3.5公斤左右。1959年至1961年,三年连旱…… 
传说很久以前,又是久旱不雨,已经出现渴死人的现象。村子有个叫党王的小伙子,四处寻找水源。在山沟发现一个被乱草遮盖的深洞。他告知村民,并自告奋勇,下去查看。他发现干涸的井底有一截铁链子,随手一拉,水就冒上来。拉高铁链,水位也一起抬高。放下铁链时,水又立刻没有了。党王将铁链子绑在腰间,再缠在自己腿上,费尽千辛万苦,终于把铁链子拉了上来。
看着清冽的泉水,人们欢呼雀跃。过后才发现周鸿儒,党王已经累死在一旁。乡亲们满含悲伤,把他安葬在水井旁的向阳高坡上。为纪念党王恐惧之泣,村民们将村名改为党王村。
政协渭南市临渭区委员会
民进临渭区委员会(阴金荣编辑发布)
投稿请发电子邮箱wnqpl@163.com
?临渭政协文史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
欢迎关注临渭政协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