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民族复兴●英雄烈士谱-方山新闻发布
“五卅运动”领袖刘华:
舍身取义为劳工
这是五卅运动爆发时上海总工会的游行队伍。“五卅惨案”发生当晚,中共中央决定组织行动委员会,发动全上海罢市、罢工、罢课。同时,决定公开上海总工会组织,刘华任副委员长兼第四办事处主任。
刘华,原名刘炽荣,字剑华,四川省宜宾县泥溪镇陈车沱(现新泥村)人,1899年9月10日出生。他是早期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五卅运动”时期著名烈士。
新华社发
新华社成都4月22日电(记者 吴文诩)清明节前后,近万名干部群众自发来到四川省宜宾县烈士陵园纪念堂举行纪念活动。早期中国工人运动杰出领袖、“五卅运动”时期著名烈士刘华的英雄事迹陈列其中。
刘华,原名刘炽荣,字剑华,四川省宜宾县泥溪镇陈车沱(现新泥村)人,1899年9月10日出生。1923年8月,刘华进入上海大学附中半工半读暗夜清音,当时上海大学由中国共产党参与创办。在校期间刘华如饥似渴地学习新思想、新知识,探索马列主义真理。在邓中夏、瞿秋白等人的教育和引领下,同年11月刘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2月9日,为抗议上海日本纱厂无故开除40余名工人,拘捕4名工人代表的恶劣行径,上海4万余名工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第一次举起反帝国主义的大旗,发动了震惊中外的“二月罢工”。刘华是这次罢工的前沿总指挥之一,他与工人同吃同住,写标语、印传单埃及魔法膏,募集捐款,组织宣传演讲,鼓动工人参加罢工。最终,在全国各界的声援下,不可一世的日本资本家与工人谈判并签约,罢工运动取得胜利。
“二月罢工”的胜利,不仅锻炼了上海工人的战斗能力,也使刘华声名鹊起。随后,他被工人拥戴为上海日本纱厂工会委员长。5月1日,在广州召开的第二次全国劳动大会上,刘华又被选为中华全国总工会执行委员。
1925年三、四月间,日商纱厂资本家破坏“二月罢工”复工协议的事件不断发生。5月15日,顾正红带领工人据理力争合法权益,反对日商关厂的阴谋,然而该厂竟开枪屠杀工人,制造了“顾正红惨案”。顾正红的牺牲也成了“五卅运动”的直接导火线。
5月30日,上海2000余名青年学生、工农大会在租界内散发传单、发表演说,高呼“打倒帝国主义”等口号,遭遇英国巡捕开枪射击,打死打伤我中华同胞,由此酿成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
“五卅惨案”发生当晚,中共中央在上海开会,决定组织行动委员会,建立各阶级反帝统一战线,发动全上海罢市、罢工、罢课。同时,决定公开上海总工会组织,刘华任副委员长兼第四办事处主任。
大罢工在上海坚持了三个月之久,参与者仅以产业工人计即达22万人以上。刘华为了组织和领导上海工人,“废寝忘食、积劳成疾、几至不起”引田天功,肺病日重。
9月,帝国主义和北洋军阀政府联合,加紧镇压“五卅运动”。11月29日,面对险恶形势,刘华不顾病体,在前往南市公共体育场参加群众大会时被捕,之后党组织多方设法营救未果。12月17日,刘华遭“秘密枪决,灭尸不宣”,牺牲时年仅26岁。
刘华牺牲的第三天,上海总工会向全国发表通电,要求全国工人悼念“我们最亲爱最勇敢的领袖”,“踏着我们领袖的血,继续奋斗!”12月30日,中共中央机关报《向导》周报在头条用醒目标题刊出《悼刘华同志》,盛赞“刘华同志及其他积极奋斗的战士,领导全中国的劳动群众向帝国主义和军阀示威,造成了这半年来轰轰烈烈的五卅运动”,并称刘华是“真正的共产党员”。
刘华烈士牺牲已经90余年,但他舍生取义的精神激励着中华儿女为实现崇高理想而努力奋斗。刘华昔日家乡泥溪镇如今风景如画,百姓生活富足,成了宜宾县岷江蔬菜产业园核心区之一。2017年底,全镇GDP达到4.3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5828万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达到1.47万元不侍寝砍了。
王尽美:三首小诗与27年人生
王尽美,原名王瑞俊。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新华社发
新华社济南4月21日电(记者 萧海川)1925年8月,青岛。病榻上的青年,面貌英挺、身材清癯,却已是病入膏肓。他想说话却不时被剧烈的咳嗽打断,咳出来的是一口口鲜血。前来探视的同道友好,见到这一幕不禁潸然泪下。
青年并不讨论自己的病情。在弥留之际,他向身边的同志留下遗嘱:“希望全体同志好好工作,为无产阶级及全人类的解放和为共产主义的彻底实现而奋斗到底大洋岛。”
他就是王尽美,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之一、山东党组织早期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今年是王尽美诞生120周年,但他生命的刻度永远停在了27岁。他是中共一大代表中最早辞世的一位。
“沉浮谁主问苍茫,古往今来一战场。潍水泥沙挟入海,铮铮乔有看沧桑。”这是王尽美写于1918年的一首小诗。那一年他刚满20岁,刚刚在家乡考取了山东省立第一师范学校。
青年人的笔下,没有“春风得意马蹄疾”的欢畅,没有“金榜题名时”的自得。唯有对时代的冷眼相观,在胸中郁结起一股热血豪气。彼时中华,国虽泱泱,萎靡倾颓,列强斜睨。这一年,国门之外,硝烟漫漫,重新瓜分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尾声。这一年,国门之内,枪声四起,争权夺利鱼肉百姓的军阀混战仍难见休止。
王尽美在泉城求学期间,积极投身五四爱国运动,被推举为山东学生联合会负责人之一。1920年3月,北京大学马克思学说研究会成立后,他被发展为外埠会员。同年11月,他与邓恩铭等发起成立励新学会,创办《励新》半月刊。这份半月刊积极宣传新思想、新文化,刊载了诸多有关社会改造的文章,抨击时弊,启发青年觉悟。
“贫富阶级见疆场,尽善尽美唯解放。潍水泥沙统入海,乔有麓下看沧桑。”这是王尽美最为著名的《肇在造化——赠友人》。王尽美,原名王瑞俊。1921年在写下这首短诗后,多多药业他便将“尽美”变作自己的名字,来彰显自己的志向与主义。那就是为全人类实现尽善尽美的社会理想。
也是在这一年,他与邓恩铭作为济南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的代表,赴上海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第一次代表大会。多年以后,中国走出历史阴霾的道路探索,都会追溯到这次非凡的会议。对王尽美来说,在这里他遇到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同志,彼此留下了深刻印象。
沪上归来的王尽美,转身投入了波澜壮阔的革命运动。在中共中央代表的指导下,他在山东建立中国共产党山东区支部,担任书记。1922年1月,他赴莫斯科参加远东各国共产党及民族革命团体第一次代表大会。同年7月,他再赴上海出席党的二大。他所参与起草的《劳动法大纲》,成为这一时期党指导工人运动的纲领。
山海关、秦皇岛、广州、天津、济南、青岛、青州、潍县……王尽美四处往来奔波,为民族振兴、人民觉醒贡献着光与热。长期的忘我工作与艰苦生活严慧明,让他患上了严重的结核病。即便如此,他依然抱病组织领导胶济铁路全线、四方机厂工人大罢工等,直至在工作的最前线溘然而逝。
“四十年前会上逢,南湖舟泛语从容。济南名士知多少思茅一中,君与恩铭不老松。”1961年康县吧,同为中共一大代表的董必武挥笔写下了这首《忆王尽美同志》冷冰心,追忆英年早逝的革命战友。
斯人已逝,英魂长存。在王尽美的家乡,今天的山东省诸城市,一座王尽美烈士纪念馆承载着当地百姓对他的思念与牵挂。王尽美的红色基因被一代代后人所继承,他的儿子、孙子、曾孙都先后紧随他的足迹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一条光明、正确的道路上继续不息地奋斗向前。
马克思主义传播者——张伯简
张伯简,1898年生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1926年8月,张伯简参加省港大罢工,领导群众开展斗争,因积劳成疾,不幸在广州病逝,年仅28岁。
新华社发
新华社昆明4月23日电(记者 丁怡全)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剑川古城内,白族民居错落有致,古色古香的石板路穿城而过,通达古城中心剑阳楼。剑阳楼往南不到200米,有一栋庄严肃穆的二层小楼——张伯简纪念馆。目前,纪念馆布展工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着,预计今年内开馆。
2017年,剑川县决定把张伯简革命史实陈列室搬迁到这栋小楼内,并更名为张伯简纪念馆。受当时条件限制,1987年投入使用的陈列室设在剑川县景风公园的一间老房子里,面积不到50平方米玄女心经。“陈列室虽简陋,但每年清明节,前来缅怀革命先烈的人不少。”在陈列室工作了8年的张丽萍介绍,张伯简纪念馆开馆后能够更好地弘扬革命精神,传承红色基因。
张伯简,1898年生于云南省剑川县,白族,早年曾入滇军。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革命风暴席卷全国,为追求真理,他辞去滇军中的军需官职务,远渡重洋,赴法国勤工俭学。
在法国期间,张伯简参加了由赵世炎、李立三等人组织的“劳动协会”的活动和法、德两国工人运动,在斗争实践中逐渐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21年冬在德国柏林加入共产党。
张伯简忘我地投入到无产阶级的革命浪潮中大赌石。1922年,他与周恩来、赵世炎等人在巴黎共同创建了“旅欧中国少年共产党”,被选为组织委员。他身在异域,却时刻关心家乡的革命,写信给云南学联,鼓励青年学生学习马克思主义布华泉。同年秋,张伯简进入莫斯科东方大学,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主义理论,成长为一个具有较高理论水平台球练习赛,又有实际斗争经验的马克思主义者。
1924年,张伯简回到阔别5年的祖国,在上海和京汉铁路从事革命活动,继而从事党的宣传工作,陈凯师任中共中央出版部首任书记,负责过党刊《向导》和《中国青年》的编辑发行工作李庄案,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作出了贡献。
他从上海给故乡亲人的信中说:“甫至上海,即为团体工作羁滞,责任所在,义不容辞。”“伯简现在和将来,都要从事民族革命工作莫小宝,生活早东暮西,实无法顾及家庭。”
1925年1月,在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上,张伯简被选为团中央候补委员,代理团中央农工部主任。1925年秋奉调广州,担任中共广东区执行委员会委员、军委书记等领导工作。
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张伯简还努力研究马克思主义理论,翻译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他编纂的《社会进化简史》一书,言简意赅,通俗易懂,是我国较早用历史唯物主义原理阐述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理论著作,在早期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中起了重要作用。1926年毛泽东在广州举办农民运动讲习所时,该书被列为学生的课外读物。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曾将此书作为学习唯物史观和社会发展史的书目予以推荐。
1926年8月,张伯简参加省港大罢工,领导群众开展斗争,因积劳成疾,不幸在广州病逝,年仅28岁。
张伯简牺牲90余年后,他的家乡剑川县发生了很大变化。如今,剑川县把握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以脱贫攻坚统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以“五网”建设打牢跨越发展基础,以全域旅游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统筹推进城乡协调发展、民族团结进步和生态文明建设,努力闯出一条跨越式发展的新路子,确保与全国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来源:吕梁日报
编辑:段益薇 审核:杨应平
方山新闻发布微信公众平台欢迎您的关注!
扫一扫或长按左侧二维码
更多精彩新闻为您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