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萱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孝感租房临川文化-抚河四渡的故事-江西中医药高专学工委

临川文化|抚河四渡的故事-江西中医药高专学工委

在陆路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水上运输就是一个方便快捷的通道。这样,繁忙的水路交通就必然会形成很多渡口。据清同治九年的《临川县志》载,从文昌桥以下到温家圳,抚河路程60公里,共有21个渡口,平均约3公里就有一渡口,可见渡口对于当时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来说,是多么的重要。后来,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这些渡口逐渐消失了,不但找不到它们的旧址,甚至有些连名字都被遗忘了。但是,有一些渡口由于与名人有着密切的联系,或留存他们的芳踪,或记载他们的故事,或轻吟他们的诗篇,总之是凝结着深厚的感情。这些渡口就让人世世代代难以忘怀,以下是在抚河上四个渡口的传说故事。1西津渡
出抚州城向西约两公里即到抚北大桥,在抚北大桥上游20米处,则为西津古渡。从张孝祥的事迹中可知罗其方,南宋时该渡对交通起着很重要的作用王慈官。
张孝祥是南宋著名词人,22岁考取进士,28岁即任抚州知府。一年多后,他调任现江苏苏州知府,彭家驹写有《去临川书西津渔家》一诗:“作客临川又一年,却寻旧路浅滩船佐野俊英。宦游到处真聊尔,别恨何须更黯然。夹道长虹惭父老,绕城浓碧记山川。无端此地成留滞,定自从渠有宿缘。”诗中有两处值得人们注意,一是提到了西津,二是他离任时受到群众夹道欢送。据地方志资料介绍,张孝祥在抚州为人民办了两件好事:一是单人匹马去平定叛乱,对为首者严惩,对受蒙骗者从宽处理并给予恰当安抚,结果抚州全城平安稳定;二是他严格禁止假药的出售,并亲自写了《禁榜》一文,苦口婆心地开导人们,其中有“卖真药者福延子孙,卖假药者身遭横死”这样通俗易懂的言辞。于是百姓自觉地去西津渡送行,情景非常感人流莺日记。张孝祥在诗中用一个“惭”字表示谦虚的态度,但又用“宿缘”二字表达了难舍难分的心情。南宋著名诗人陆游也于1166年渡过西津渡。明朝大戏剧家汤显祖有《津西晚望》一诗:“西津西望绿冥蒙,流水花林秋映空。三峰忽自飞灵雨,凌乱金光日气中。”这是一幅非常美丽的雨后秋景图。在忽晴忽雨的阳光照耀下,一切都变得朦胧、缥缈,西津渡简直是人间仙境。
1965年10月,在原渡口架设了浮桥,西津渡就下岗了;1978年“五一”抚北大桥正式通车,浮桥也光荣退役了。现在,西津渡不存在了,遗址上只有几块石头一堆沙土。2瑶湖渡
1591年4月,汤显祖因上奏《论辅臣科臣疏》得罪了执政者,由南京礼部祠祭司主事(六品官)贬谪为广东省徐闻县典史(未入流),连降了3级。9月,大病初愈的汤显祖不顾亲朋好友的劝阻,为了实现心中的政治理想,为了实现游道教圣地罗浮山的心愿,坚持要去岭南赴典史任。他写了一首诗,名为《初发瑶湖次宿广溪》。
瑶湖在清代属于临川县第五都,旧县志中选载的《瑶湖棹歌》证明,瑶湖当时是个较大的湖泊海化吧,可以行船。现在瑶湖地处临川区湖南乡南部塞上风论坛,又叫瑶湖渡,是过去临川人南上北下的重要水路码头。如今渡口虽找不到了,而古渡口旁唐朝兴修的水利工程千金堤依然有遗迹可见。大大小小的石块,错落不平的土堤,不但诉说着历史的沧桑,也证明这里就是汤显祖去广东徐闻时的“瑶湖”,因为这里的风光与汤显祖诗中“金堤斜照落,瑶水暮风旋”的景致完全吻合。汤显祖就是从临川县城文昌里他的老家,沿千金堤步行到瑶湖渡乘船去广东的。
瑶湖就是这样一个在时间流水线上定格的空间,不管世事如何变幻,它都牢牢地把那段让人难以忘却的历史谨记心头。处在人生最低谷的汤显祖,在这里重新扬起了生活的风帆。他从瑶湖出发,经赣州进入通商大港广州,游历了梦寐以求的罗浮山,到过繁华无比的澳门,穿过惊涛骇浪的琼州海峡,11月到达处于广东雷州半岛南端的徐闻县。两个多月时间,汤显祖不但饱览了南国风光春假大屠杀,而且用他那如椽之笔写出了120多首诗,把被人认为“瘴疬之地”的岭南描绘得那么神奇、瑰丽,令人向往。不仅如此,在岭南的经历,还为汤显祖以后的文艺创作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素材,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3黄昏渡
黄昏渡是自然村名,也是渡口名,两处前后相隔不远,都属临川区罗针镇。由于福银高速公路从此处经过,渡口上建成了公路大桥百岫嶙峋,于是3年前渡口就停用了。地处这样偏僻的村庄和渡口,无论过去和现在都是名闻遐迩,这是因为它们和临川才子有密切的关系。
明朝晚期,临川出了4个名人,他们是陈际泰、罗万藻、章世纯和艾南英。他们不但学富五车,出口成章,而且机智幽默,好打抱不平。百姓夸他们是四大游相,官府敬他们是当代才子。后来,抚州来了新知府,孝感租房他们想杀杀新知府的锐气,就上演了拦轿对诗的喜剧。
新知府乘船来到离城几公里的一个渡口,就改乘大轿耀武扬威地进抚州城。然而在文昌桥头,他遇到了麻烦,只见4个人袒胸露腹地躺在桥上,身旁放着一只装了几束艾草的旧箩。知府对他们早有耳闻,知道他们非等闲之辈,便下轿客气地请四才子让条路。四才子仰起身子说:“要过桥很容易,能对上对就可以。”知府也是进士出身,自认为满腹经纶,于是同意四才子的提议。四才子坐正身子朗声说出了上联:“上文章下文章,文章桥上晒文章。”此联除“文章”与“文昌”谐音外,不但有叠字、顶针等修辞手法,而且有意义深刻的虚实描写。知府思忖了好一会也对不上来,便悻悻地由原路回南昌刀剑春秋。到了刚才来的那个渡口,正要乘船时,知府听说这个地方叫黄昏渡,他脑筋一转,赶快折回抚州丽科吉。急急忙忙来到文昌桥头,四大才子早没踪影,只有一个书童守在那里,见知府来了就递上一张字条。知府拆开一看,见上面写着下联:“前黄昏后黄昏,黄昏渡前度黄昏。”这正与自己心中要对的下联一样,知府打内心佩服四才子。以后他在任职期间,不敢胡作非为。
另外,与黄昏渡结缘的还有明朝中期的理学家、诗文家陈九川,清代名臣、理学家、诗文家李绂,他们都有诗歌赞美黄昏渡。陈九川的诗是:“寒江风急白沙飞,偶上沙堤历翠微。坐羡征帆腾逆浪,翻惊莺鸟下斜晖。千嶂树色围村屋,百里山光照客衣。莫听舟人讼风伯,兴来随处是渔帆。”黄昏渡寂静、幽深的景色跃然纸上,诗人羡慕、感叹的声音呼之欲出。李绂的诗又是一种意境:“谁将行处艇,载我别时愁。白日寒山外,黄昏古渡头。岸迥双树正,村逼一林周。犹有孤鸿急瞳瑶,翩翩逐远游。”随着诗句的深入,人们的愁绪也逐渐加深,诗的感染力真是太强烈了。
如今,文昌桥西头还立有陈、罗、章、艾四才子桥头对诗的情景雕塑,让临川才子和黄昏渡的故事更久远地传承下去。
4上顿渡
上顿渡是临川区和上顿渡镇的驻地,是个新兴的城市。上顿渡原为人渡,1940年撤渡建了通汽车的木桥,1969年改建为钢筋混凝土的上顿渡大桥,贯通临(川)八(都)公路。
临川县地名史料记载,在明朝嘉靖年间,皇上派兵部尚书谭纶和左都御史邹元标出京南巡。谭纶想趁机回宜黄老家看看,邹元标也想一睹夏布之都宜黄的风采,于是他们在巡察之空隙期间异世真君,走水路过长江进抚河来到宜黄河。他们将船停泊在宜黄河西岸的渡口,来到某酒楼用膳沙娜拉之剑。酒酣耳热之际,邹元标问:“司马公,请问这是什么地方?以后我出来一定再来这里品尝美酒佳肴。”谭纶曾经多次路过此地,却从来不知道地名,他突然想到自己与大家一样在渡口边用过上顿饭,便嘻嘻一笑说:“嘿,看我这记性,这个地方就是上顿渡嘛!”谭纶随口取的地名,一传十,十传百,人们就都称此地为上顿渡了。
在民间,也有上顿渡地名来历的传说故事,而且主人翁也是谭纶,只不过这时谭纶是陪皇帝下江南。来到宜黄河后,河窄水浅,龙船高大,需很多纤夫才拉得动。谭纶觉得这样做很劳民伤财,便趁皇帝睡觉时做了些手脚。龙船开出下津渡后禄宏微交易,皇帝醒了,问这是什么地方,谭纶便由下想到上,答道:“此乃上顿渡。”这时皇帝走出龙船,看到远处亮起了3条火龙,好像3个台阶,直通天际。皇帝不知怎么回事,谭纶忙告诉皇帝:“一滩高3尺,三滩高一丈,宜黄在天上。”皇帝信以为真,觉得路难行又乏味,便令龙船掉头回京城。谭纶信口说的地名和刻意编造的民谣,解除了沿途百姓的负担,做了一件大好事。
上顿渡虽然曾改名龙津,但老百姓一直把这个地方叫做上顿渡,这是因为人们忘不了上顿渡的故事,忘不了谭纶爱家乡、爱百姓的人格品质。

编辑:周全
来源:网络
微信号:江西中医药高专学工委
英文ID:jxzyygz-xg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