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萱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濉溪阳光花城【视频】魅力冕宁——灵关古道上的孙水关-冕宁视角

【视频】魅力冕宁——灵关古道上的孙水关-冕宁视角





公元965年 (北宋乾德三年),宋灭后蜀,本欲乘胜南下攻取云南的大理国。岂料宋太祖赵匡胤“恶其地崎岖”,经深思熟虑后,用玉斧在蜀地地图上,沿大渡河画了一条线:“此外非吾所有也。”北宋大军勒马大渡河,是吸取了唐帝国几次深入大渡河以南征伐南诏、因山高路险而几乎全军覆灭的惨痛教训。当年被赵匡胤视为畏途、从而打消觊觎之念的,主要是大渡河以南的灵关古道上快乐星球艾克,最为险恶崎岖的甘洛至冕宁泸沽的路段。
南方丝绸之路在四川境内西线的路段,西汉称灵关道。这是在先秦时期一条断断续续存在的野径的基础上,于西汉时期贯通成型的通道。行进在灵关道甘洛至冕宁泸沽路段,因气候多变、地形复杂、人迹渺无而险象环生,因语言不通、部落阻挠而危机四伏。长约两公里的令行人“俯视魂摇”的泸沽峡,便坐落在这条路段上。

俯视魂摇峡中水
我是从冕宁泸沽镇开始进入灵关古道的,这也是当年太平天国悍将赖裕新、长征时期红军将领张爱萍左权北上的方向和路线。车行约三公里小林凉子,便进入了泸沽峡。据《读史方舆纪要》载:“泸沽关,即泸沽峡,两山壁立,峡深百余丈,阔不盈寻,孙水流其中,淙淙有声小芝风花,人行东山岭上,俯视魂摇。”因此,泸沽峡是我由南向北穿越灵关古道冕宁泸沽至甘洛段的胜迹。
泸沽峡南北两山对峙,峡谷里奔流着安宁河东源孙水河。放眼望去,泸沽峡北岸的拱头山,状若蟠桃,山形舒缓丰满,但接近孙水河的山麓却陡峭壁立,如斧劈刀削。南岸的伏头山,其山势峻峭巍峨,遍山怪石嶙峋林木稀疏。两山对峙,滔滔孙水如久困深山憋足了劲的蛟龙,硬生生地从两山之间挣扎而出。
泸沽峡最窄的峡口,就是灵关古道上的军事要隘孙水关天火传说。伫立在公路边的孙水关遗址俯视,只见孙水河床呈深切的V字状。由于河道在这里猛然收窄,异常湍急的河水,撞击着河里堆垒的从两岸山体崩落下来的巨大岩石,激起如雪的浪花和成轮的流沫,令人目眩神移。
孙水关遗址下面,一座古寺近些年恢复重建。《冕宁县志》载:“昔有潮音寺”,近前一看,正是此寺。潮音寺建在一块平坦的岩石上,碧瓦红墙,翘角飞檐。在潮音寺后禅院的“观峡亭”内倚栏而望,由于距河面更近,只见激流从谷底巨石的罅隙中喷出,发出低沉的轰鸣,如雷声经久不息。潮音寺之名,可能是因此而来吧。
冕宁泸沽镇历来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驿站,孙水关是其独一无二的门户。因此鄢陵天气预报,北临孙水河南倚伏头山的孙水关,便控扼着灵关古道上的这一咽喉之处,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如果说南方丝绸之路进出古蜀之地,其北大门剑门关有一夫当关之雄,其南大门孙水关则有“丸泥封关”之奇。
遗憾的是,因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修筑泸沽至越西的公路,挡道的孙水关被拆掉。如今孙水关遗址上,坐落着一尊高约两米、正面约呈四方形、造型简单的纪念碑。而与它近在咫尺的,是一尊比它高出许多的新塑的普贤菩萨像。曾经肩负历史使命的孙水关让贤了,让位于人们认为更能够带来平安和好运的神仙。
名人荟萃留墨宝
有胜迹就有名人荟萃,有奇观就有骚人墨迹。古往今来,这里既有将士的金戈铁马,也有名流的风云际会。
孙水河南岸的伏头山,当地百姓又称为哑泉山。在距孙水关不远处,曾有一幅“禁止哑泉不可饮”的摩崖石刻。相传为诸葛亮南征孟获时,士兵饮用了在此处的一眼泉水后,竟说不出话了。后经当地土著指点,士兵们喝了另一眼泉的水才得以发声。于是诸葛亮令人勒石以警示蜀军将士及过往行人。原石刻因年代久远而字迹漫漶,冕宁知县徐建于清道光二十一年(公元1841年)另刻。
传说伏头山上栖有雌雄孔雀,常浴此泉,泉因此含毒。而当代有研究者认为,泉水有毒,是被飞禽走兽的排泄物污染所致。这一眼“哑泉”现在仍汩汩出水,当然,它早已无毒,因此当地百姓又为其取了一个动听之名——“龙泉眼”。
距孙水关遗址约百米开外的公路南侧,有一块几丈高、剖面平整光滑的石壁,人称观音岩,上边荟萃了历代文人墨客的石刻书法。其中的“西南形胜”四字,原刻于明万历二十五年(公元1597年),至今已有四百多年,其间于清嘉庆二十三年戊寅季秋重刊。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年)的“山水奇观”四字,字体古朴,笔力遒劲濉溪阳光花城。
清代著名书法家史致康途经小相岭和泸沽峡,面对这雄奇苍凉、古风盎然的景致,情不自禁地赋联:“相岭孤松,东西南北风债主;泸峡怪石,春夏秋冬水冤家”。他在此留下的墨迹,是题刻于清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的一个直径两尺多的“龙”字。这个狂草书就的“龙”,酣畅奔放,仿佛自天而降的蛟龙,欲扑进峡谷的水晶宫里。史致康题刻此字,是因为此前一百多年来,一直有“乾隆梦游孙水关”的传说。这个传说曾一度令泸沽峡蜚声海内,自然也令渴求功名的史致康心潮起伏、浮想联翩,故慨然命笔。
当然,过往于泸沽峡,进出于孙水关,更多的是络绎不绝的马帮和征战戍边的士兵。矮小却耐力强善负重的建昌马,驮着丝绸茶叶远赴异域,在泸沽峡只留下无影无踪却又穿越时空的铃声。蔽日的旌旗和林立的刀戟,伴随着士兵的呐喊怒吼刺激2005,已化为孙水河拍岸的惊涛,永远回荡着那个时代的强音。
司马相如“桥孙水”
灵关道开凿于西汉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其线路在四川境内大致是成都—邛崃—名山—雅安—荥经—汉源—甘洛—越西—喜德—冕宁泸沽—西昌—德昌—会理—攀枝花。由泸沽峡想到灵关道,抚今追昔,不得不怀念一位开路先锋。他,便是当年出使西夷的那位大名鼎鼎的西汉辞赋家司马相如。
被尊为“赋圣”的司马相如,由于文学的成就过于辉煌,其造福西南地区百姓,在险山恶水间修桥铺路的壮举,在《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里,仅有“(相如)通零(灵)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寥寥数语。
当北匈奴的进攻被平息后,经略西南的战略摆上了大汉王朝的议事日程。具有远见卓识的司马相如力排众议,最终坚定了汉武帝大胆开拓疆域,打通西南地区,成就一番雄图霸业的决心。被汉武帝任命为中郎将的司马相如,持节出使,“高山嵯峨,岩石磊落,顷侧荥回,下临绝壑” ,踏上了过大渡河、越小相岭、南下邛都的招抚之路。司马相如在西夷各地广泛交往,恩威并施,谢振南西夷(邛、筰、冉、駹、斯榆、白马)等国归附。接着,司马相如又当机立断,调发巴蜀兵卒数万人,开山筑路,首先开辟通往邛地(西昌)的道路亚洲豹。
这条在古代由内地唯一通向邛地、并延伸至印缅的国际通道熊井友理奈,绕过了其西边的气候条件更为恶劣、整体海拔更高、冬季冰雪封山的拖乌山,又从其东边荒凉偏僻、土地贫瘠、民族纷争频发的大凉山的边缘擦肩而过,从而巧妙地穿过了横亘在大渡河以南坚固的人文地理屏障的那一道难得的缝隙夏建统。
在整个筑路过程中,司马相如又奉旨亲任筑路总指挥,来回奔波于道路沿线督造。他不仅在竹简上挥洒着令他名动天下的壮丽辞赋,“通零(灵)关道,桥孙水以通邛都”,也是他谱写了名垂中国交通史的南方丝绸之路的华彩乐章。
孙水河是司马相如在小相岭连绵的峻岭开山凿路后,遇到的又一必须逾越的天险,也是最后一道天险养马峡。过了孙水河,便是一望无垠、坦平如砥的安宁河谷,曾经因艰难险阻似乎遥不可及的邛都大地,将进入大汉的怀抱。据说汉时孙水桥的遗址还有迹可寻,就在泸沽镇与孙水关之间。我没有看到它,也无法想象当年在孙水河上架桥的情形,不过,那一句必将流传千古的“桥孙水”,已将难以想象的艰险浓缩其中。
内容来源/凉山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