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频】:蓝塘“烈三张公祠”重修竣工庆典-紫金社区网
网友爆料称:6月2日,紫金蓝塘百罗村上排重修祠堂三百多桌的酒席!网友表示:第一次看到过这么热闹的场景。但愿家族兴旺发达,財丁两旺!时刻不忘祖的传统美德更是要传承下去!!!
视频
下面转载一篇去年未重修前的宣传文章
百罗村地处蓝塘镇南, 下辖百牙、果坑、百四、上车、排下、下车、井坑、罗屋、车田、林屋10个自然村,百罗村现常住人口2500人,主要姓氏有张、朱、罗、林、甘等。
张氏百宜堂
据张氏族谱等史料记载,“百宜堂”是烈三公曾祖父维胜公所立,该祠始建于清朝顺治十五年(1658年)兽兵卫忍风帖,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再修造。俗唤白坭塘,祠后一小山丘,形势葫芦,这就是当地“葫芦形祠”的由来,喻千秋万代,多子多孙。维胜公(十五世):字铭荣,鞠婧袆生于明朝崇祯四年庚午岁十月二十五日午时,卒于清朝康熙三十五年丙子岁正月二十三日辰时(即1631年10月25日午时—1696年1月23日辰时),享年66岁。墓葬于紫金县凤安下石约株古樟。妻陈氏,生于崇桢六年壬申岁十月二十二日寅时,卒于清康熙五十二年辛卯岁三月二十六日亥时(1633年10月22日寅时—1713年3月26日亥时),享寿81岁。墓葬于紫金县好义丹竹坑。维胜公夫妇生四子,即捷振公、捷吉公、捷先公、捷元公;生四女。维胜公以打铁为生,艰苦创业四书五经六艺,乐施好善正午的盘子,一身正气,为子孙后代创下了厚实的基础,树立了良好的族风。
紫金一带张氏是化孙公四世孙暎上公(即为信公),由福建省上杭县直迁广东省繁衍之一脉。紫金张氏百宜堂(维胜公堂号)子孙后裔称暎上公为“始祖为信公一世”,至烈三公为十八世。
烈三公
烈三公为凤安开基祖维胜公后人,其父登桥公为捷元公之子。登桥公(十七世):讳月镳。监生,浩赠奉直大夫。生于清朝康熙四十二年癸未岁二月三日亥时,卒于清朝乾隆三十一年丙戌岁正月二十三日亥时(即1703年2月2日—1766年1月23日),享寿64岁。墓葬于紫金县蓝塘上石约长安甲高布塅。妻黄氏异界纨绔公子,生于清康熙四十三年甲申岁九月十三日巳时,卒于乾隆五十二年丁未岁八月二十四日卯时(1704年9月13日巳时—1787年8月24日卯时),享寿84岁。敕赠五品宜人。墓葬于紫金县凤安石马塘。续妻李氏扶桑嫂,同葬石马塘。桥公置有田种二百余石,额租三千余石,宅场数十余处,共计发十万。与黄氏夫人生五子,即仁三公、德三公、治三公、烈三公、良三公。
烈三张公祠斗房门、厅堂部分留有众多的宗族文化历史信息,包括门额、对联、堂号、家风家训等。
(一)“大夫第”与“司马第”
祠堂左斗房门门额书“大夫第”。“大夫第”为士大夫宅邸。
祠堂右斗房门门额书“司马第”。“司马第”古时为贵族大宅之意股神林园。
烈三张公祠斗房门、厅堂部分留有众多的宗族文化历史信息,包括门额、对联、堂号、家风家训等。
(一)“大夫第”与“司马第”
祠堂左斗房门门额书“大夫第”。“大夫第”为士大夫宅邸。
祠堂右斗房门门额书“司马第”。“司马第”古时为贵族大宅之意。
左门两侧对联“系接清河,芳承百忍”。“清河”源自“张”姓起源于河北省清河一带喝馄饨,即天下张氏的老祖宗,得封“张”姓的挥公及其子孙居住地,就在古代清河一带;目前全世界已达一亿多人的张姓族人,追宗溯源,绝大部分张姓族人的祖先,最初也是从古清河迁徙出去的。“百忍”是张姓的一个堂号。据载,唐朝山东郓州有个叫张公艺的人,九代同居,和和睦睦,相安无事,皇帝唐高宗好奇问其原因,张公艺在一张纸上写下了一百个“忍”字,唐高宗十分赞誉,便赐号“百忍堂”,从此各地张姓大都以“百忍”为堂号,并列为祖训。其后人多以此为堂号。“百忍”的核心精神就家人相互忍让,和睦相处。因此,“系接清河,芳承百忍”:是指烈三宗亲们“根”系清河,“情”系清河;族人传承“百忍”家风,同宗同族和睦相处。
据资料记载,烈三张公祠始建于清乾隆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岁八月二十四日寅时兴工行墙并上樑;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岁十二月二十三日乙巳日子时入宅,方位坐巽兼巳,“金钱落地”形,堂号“弍和堂”。据张氏族谱记载,原三栋三斗方沧山黑山羊,连附屋占地三十余亩,前面一大方塘,可谓“十亩方塘三栋宇,二铭理学百忍书”。由于历史上分家析产等诸多原因,两侧横屋部分部分坍塌,部分改建。建筑中部上五下五部分保存较完整,包括用围墙连接的左右斗门。
烈三公:名僴,号敬堂。监生,儒林郎,州司马。生于清朝乾隆三年戊午岁正月初七午时,卒于清朝乾隆六十年甲寅岁七月二十一日辰时(即1738年1月7日午时—1795年7月21日辰时),享寿57岁。墓葬于祠堂背栗子园上。
烈三公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18岁从紫金县凤安雅门祠分居至蓝塘百罗村上车,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24岁在上车立祠。该祠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辛巳岁八月二十四日寅时动工行墙并上樑;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癸未岁十二月二十三日乙巳日子时入宅。方位坐巽兼巳,“金钱落地”形,堂号“弍和堂”。烈三公年少英明,24岁建造宏大祠宇,原祠宇三栋三斗方,连附屋占地三十余亩,前面一大方塘。置田宅十余处,每年田种收成九十余石,加上其父登桥公所赠分,共一百五十余石,每年收利谷三千余石。
烈三公妻梁氏,生于清朝乾隆三年(1738年)戊午岁三月三日申时,与烈三公同岁,早卒。墓初葬紫金县蓝塘莤坑罗陂围背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迁回蓝塘自然村凹头埔出马塅。续妻王氏,生于清朝乾隆七年(1742年)壬戌岁四月二十一日卯时。墓葬紫金县蓝塘百罗村上车杉禾坑。烈三公与梁氏夫人生一子,即嘉諹公。与王氏夫人生七子,即嘉谟公、嘉谋公、嘉应公(幼殇)、嘉毅公(幼殇)、嘉训公、嘉诠公、嘉諴公彭客网。
烈三公后代枝繁叶茂,至2016年止,从为信公一世算起,已传三十世;从烈三公一世算起,已传十三世。其子孙分布紫金县蓝塘镇圩镇、井坑、下车、排下、上车、百四、果坑、博堂、南山、大村、凹头、下松元等地,以及凤安镇、青溪镇、古竹镇、广西等地方。历经250多年,子孙后代生生不息,人丁兴旺,21——25世曾五世同堂,夫妻双双齐全。其后裔人数已近万人;同时在众多后裔中不泛优秀人才,在各行各业中建功立业,如烈三公后裔张燕堂,民国12年紫金县县长。
精美石雕
烈三张公祠现存建筑主体为清乾隆年间遗构,有确切的建筑年代朴海美,历代皆有修缮,建筑发展脉络清晰,历史信息丰富,其建筑遗构反映了当时当地建筑工艺特征,保留的历史风貌较为完整。建筑形制、格局、装饰等等不仅反映了当地民众生产、生活、教育、习俗、信仰等状况,也反映了民众不同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与审美倾向,是紫金地区客家宗族发展历史的一个缩影,因而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
宗祠里面精美雕刻
烈三张公祠的建筑格局的科学价值一方面表现在其建筑的总体规划中,屋前为风水塘,祠堂居中,两侧居住用房布置;另一方面,烈三张公祠中尚保留诸多始建时的建筑构件,如基础、柱、柱础、梁架、墙体等,数百余年来,依然发挥着应有的作用。古建筑传统工艺与传统材料的牢固性与美观性值得我们做更为深入的科学探讨。
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
建筑通过多种艺术表现手法来彰显当地民众当时的审美心态和价值追求。首先建筑本身就表现出较高的建筑空间艺术特征,三进主体建筑加以踏步、侧廊等形成等级明晰的递进空间。各堂挑梁、雀替等部位结合一层层的屏门挂落等都是祠堂建筑艺术价值的展现。另外葛素媛,各处门联、门匾、堂匾等也是其艺术价值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