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萱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冷雨萱毛泽东、李大钊、翟秋白、周恩来与伯夷叔齐...... 夷齐梦中国梦-九三学社秦皇岛市委员会

冷雨萱毛泽东、李大钊、翟秋白、周恩来与伯夷叔齐...... 夷齐梦中国梦-九三学社秦皇岛市委员会

冷雨萱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上讲到:中国人民具有伟大梦想精神,中华民族充满变革和开放精神。几千年前,中华民族的先民们就秉持“周虽旧邦,其命维新”的精神,开启了缔造中华文明的伟大实践。自古以来,中国大地上发生了无数变法变革图强运动,留下了“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等豪迈宣言。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正是这种“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变革和开放精神,使中华文明成为人类历史上唯一一个绵延5000多年至今未曾中断的灿烂文明。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中华民族以改革开放的姿态继续走向未来,有着深远的历史渊源、深厚的文化根基。
观平语近人 品夷齐美德之六
只留清气满乾坤——首阳高义只夷齐
《百家讲坛》系列特别节目《平语近人——习近平总书记用典》第六集围绕 “修身” 这一主题展开。
主持人康辉开门见山:“不要人夸颜色好,只留清气满乾坤”。党的十九大闭幕之后,习近平总书记和新一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总书记在讲话当中引用了这两句诗。这两句古诗的作者是元代的画家、诗人王冕。诗中说梅花从来不以鲜艳的颜色,去博取别人的赞美,而只愿将缕缕清香,散播在天地之间。


元代王冕《墨梅图》
“吾家洗砚池边树,个个花开淡墨痕。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王冕《墨梅图》不仅表现了梅花的天然神韵,而且寄寓了画家高标孤洁的思想感情。脍炙人口的七言题画诗,更使这幅《墨梅图》成为不朽的传世名作。
王冕《竹斋集》载有《次韵》:“春风水竹连公馆,落日烟华绕相堤。景物纷纷底须论,首阳高义只夷齐。”《感竹吟》:“拟以余音问伯夷,首阳烟雨莓苔绿。呜呼老竹老愈奇,岁寒心事无人知。”《赠蒋清隐》:“君不见穷陬荒草非所种,开花犹解供王贡,那有此材无此用!太华终南青未了,北山移文为谁道?君不见孤竹夷齐久寂寥,首阳薇蕨今荒草。”《秋夜偶成》:“种桃未必全忘世,采药终然会息机。欲问夷齐何处所?西风吹杀首阳薇。” 《翠微堂》:“羞有卑功追管晏,惭无高节比夷齐。困眠饥食真吾事,宝篆香残日又西。

“只留清气满乾坤”,这是王冕人格化的梅花。“首阳高义只夷齐”,这是王冕人格化的孤竹。孤竹夷齐所凝结的首阳高义是王冕心目中乾坤清气的代表和化身。
经典释义人、河南大学教授王立群在解读习近平总书记用典“见贤思齐”时讲到,明代汝宁府知府王汝学政绩突出,人们担心王汝学会被调走。何瑭以“见贤思齐”之说解除了人们的顾虑和担心。

明代何瑭对父母甚孝,对贫穷老年人敬之如亲。六十岁时,不顾足疾难行,坚持为老母送葬入茔,哭母甚哀,感人落泪。何瑭为政清廉、刚正不阿。在沁阳城南何瑭墓前有块石碑,碑文是何瑭亲笔写的四句话:“吾儿强胜我,要钱做什么;吾儿不胜我,要钱做什么。”著名的“三尺巷”“仁义胡同”的故事和那首诗就出自何瑭:“千里修书为堵墙,让他一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惟独不见秦始皇!”
何瑭曾作有一首《过却金馆》:“却金本是寻常事,凛凛清风直至今。若使仕途贪者少,夷齐姓名也消沉。”却金馆是为纪念明代名臣何文渊所建。何文渊任温州知府时,勤政爱民,政绩卓著,为官清廉,两袖清风,离任时居然连一顶轿子也雇不起。临别温州那一天,为了不惊动百姓,他身背一个行囊,悄悄踏出温州府衙大门。刚出大门,就见吏民军卫万余人在夹道为他送行。何文渊离别温州步行赴京,温州五县民众代表怀带礼金,日夜兼程追赶丽水桃花岭,却被他却金于驿站。何瑭拜谒却金馆,格调更高一筹。身为政府官员,拒绝别人赠送的财物是很正常的行为,古人这样清廉的精神到今天依然让人景仰。如果做官的人都能做到不爱钱、不贪财,那么即使像伯夷、叔齐这样以高尚守节闻名的人恐怕也算不得什么了。何瑭一方面肯定伯夷、叔齐砥砺清风的警世作用,另一方面也发出了对当时官场贪贿之风盛行的慨叹,希望仕途无贪、夷齐消沉。

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孟子·万章下》)伯夷是圣人中最清高的人,伊尹是圣人中最有责任感的人,柳下惠是圣人中最和气的人,孔子是圣人中最合于时宜的人。伯夷、伊尹、柳下惠三人,按时间顺序,伯夷生当商周之际,晚于夏末商初的伊尹整整一个朝代大约六百年的光景,却排在伊尹之前。圣之清、圣之任、圣之和,都是就君臣关系而言,是君臣之道的三个方面。政治清明是儒家所追求的社会理想,为官清廉也是儒家推崇的最高境界。崇圣在于清,尊贤也在于清。所以,孟子把圣之清者伯夷列在最前面。“圣之时者”孔子,集清、任、和之大成,是金声玉振的最高圣人。(详见《夷齐梦》圣之清也篇)伯夷、叔齐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双双饿死在首阳山上。伯夷、叔齐隐居饿死之地首阳山成为耸立千古的精神地标。《论语·季氏》:“ 伯夷 、叔齐 ,饿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庄子·让王》:“若伯夷 、叔齐者,其于富贵也,苟可得已,则必不赖,高节戾行,独乐其志,不事于世,此二士之节也。”《晋书·列传》:“首阳高节,求仁而得仁。”伯夷叔齐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民族气节的象征。

“人人自有定盘针,万化根源总在心。却笑从前颠倒见,枝枝叶叶外头寻。”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哲学家、军事家王阳明,平定宁王朱宸濠叛乱时有段异常精彩的对话:明朝正德14(1519)年,朱宸濠听信术士胡言,说他有天子之气,便发动武装叛乱,图谋夺取帝王之位。先以宴请为名,囚禁地方官,称奉太后密旨,令起兵入朝,不服从者处死。在宴会上,朱宸濠说道:“皇上总是出巡,国事也不怎么理,如此下去怎么得了啊。”没等到王阳明反应过来,旁边一个人突然站起来,厉声说道:“世上难道没有汤武吗?”用商汤伐桀、周武王伐纣暗喻朱宸濠要起兵反抗明朝。王守仁纹丝不动,平静地接了句:“汤武再世也需要伊吕。”即使商汤、周武王再世,也需要有伊尹、吕尚(姜太公)辅佐。朱宸濠接着回答:“汤武再世,必定有伊吕!”只要有商汤、周武王再世,就必定有伊尹、吕尚(姜太公)辅佐。王守仁还是那副平静的表情:“有伊吕,还怕没有伯夷叔齐吗?”你有伊尹、吕尚辅佐,难道明朝就没有殷商时期伯夷叔齐那样的忠臣吗?听到这句话,朱宸濠涨红了脖子,半天说不出话来。宴会的气氛突然变得紧张起来,双方都不发一言,以沉默互相对抗。王守仁趁机提出道别,这场剑拔弩张的宴会就此结束。王守仁借用伯夷叔齐耻食周粟的典故表达自己誓与判军决战到底的坚定信念。王守仁率兵历时43天,终以四面合击全歼叛军,平息朱宸濠叛乱。
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多次借用伯夷、叔齐阐释他的“知行合一”说。王阳明说:“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有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 王阳明又说:“与恶人居,如以朝衣朝冠坐于涂炭者,伯夷之清也。”伯夷所见之偏全,其论断虽与柳下惠、孔孟有所不合,但同为圣贤,能够有不与恶人居的清节之行。由伯夷的知与行,王阳明顺势推出他的“知行合一”说:“知之真切笃实处,便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便是知。若知时,其心不能真切笃实,则其知便不能明觉精察;不是知之时只要明觉精察,更不要真切笃实也。行之时,其心不能明觉精察,则其行便不能真切笃实。”(详见《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第六十回《王守仁知行合一 伯夷为圣纯天理》)
经典释义人王立群在阐释习近平总书记用典《国语》“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时,讲述了北宋时期著名宰相吕蒙正宽以待人,严以律己的故事。清代陈淡野《相理衡真》:“古夷齐有容人之大量,孟夫子有浩然之气量,范文正公有济世之德量,郭子仪有福量,诸葛武侯有智量,欧阳永叔有才量,吕蒙正有度量,赵子龙有胆量,李德裕有力量,此皆远大之器。”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过零丁洋》饱含沉痛悲凉,既叹国运又叹自身,把家国之恨、艰危困厄渲染到极致,在最后一句由悲而壮、由郁而扬,慷慨激昂、掷地有声,以磅礴的气势、高亢的语调显示了诗人的民族气节和舍生取义的生死观。《过零丁洋》是文天祥被元朝军队捕获入狱后,汉人张弘范劝其交出降书时所作。面对元世祖忽必烈召文天祥入朝之请,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大宋恩泽,担任宰相,怎能侍奉他姓之人呢?只愿赐我一死就满足了。”

文天祥去世后,留下《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孔子教导我们成仁,孟子教导我们取义,只有自己尽了道义,仁德才能实观。我读圣人贤人的书,所学到的难道是别的东西吗?从今往后,我大概对圣人贤人的教诲没有愧疚了。文天祥在狱中曾作有两首《和夷齐西山歌》:“小雅尽废兮,出车采薇矣。戎有中国兮,人类熄矣。明王不兴兮,吾谁与归矣。抱春秋以没世兮,甚矣吾衰矣。”“彼美人兮,西山之薇矣。北方之人兮,为吾是非矣。异域长绝兮,不复归矣。凤不至兮,德之衰矣。”应和伯夷、叔齐的《采薇歌》:“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适安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表达国家被异域侵略的悲愤扼腕之情和浓烈的爱国志节。
《平语近人》第六集从什么是修身、为什么要先修身、怎么做到修身三大方面进行历史探究,与时俱进地归结到共产党员的修身。严以修身是全面从严治党的必修课,党员干部严以律己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无愧于人民,必须通过领导示范、用人导向、制度保障把践行“三严三实”贯穿于全部工作生活中。

李大钊在永平府中学堂读书时合影
李大钊是中国共产主义的先驱、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李大钊自1905起在永平府中学堂学习两年。永平府中学堂位于卢龙县城,是孤竹古国国都、夷齐故里。

1913年11月《言治》月刊第1年第6期发表李大钊《游碣石山杂记》:“予等坐石上濯足毕,乃踉跄寻故路。途次摘采山花,兼拾松子,不知夕阳已下西岭。倦游归去,长歌采薇,悄然有慕古之思矣。” “ 广修文公祠记勒碑铭壁,文字俱奇健不群,即子玉作也。录如左:碣石苍苍,溟海茫茫,佳气孕灵,宜有磊落奇伟任大任者,崛起于其乡。孤竹子清风其杳如耶?”

李大钊手迹《致郁嶷》
1919年暑假,李大钊在昌黎五峰山潜心研究十月革命和马克思主义。李大钊在写给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的同学好友郁嶷的信中说:“泉自高山流下,激动碎石,声响清越,奉手仰吸,翛然有羽化登仙之概矣。洁泉濯足,长歌采薇,回山去也。”(详见《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第九十八回《李大钊铁肩道义 歌采薇孤竹清风》)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人。1905年瞿秋白在冠英小学堂读书时的作文《论伯夷、叔齐》,不仅具有独到的见解,而且分析透彻、语言生动,老师看后连连拍案叫绝,给瞿秋白批了个100分,还兴奋地把作文送给校长看。校长看后,也兴奋地连连击打桌面,称赞文章写得好,立即挥起红笔在百分后面再加5分。
1920年10月,瞿秋白以特派记者的身份访问苏维埃俄国,把苏维埃俄国见闻书名定为《饿乡纪程》。“清管异之称伯夷叔齐的首阳山为饿乡,他们实际心理上的要求之实力,胜过他爱吃‘周粟’的经济欲望。我现在有了我的饿乡——苏维埃俄国。俄国怎样没有吃,没有穿,饥、寒暂且不管,他始终是世界第一个社会革命的国家,世界革命的中心点,东西文化的接触地。”“这篇中所写,原为著者思想之经过;具体而论,是记“自中国至俄国”之路程,抽象而论,是记著者“自非饿乡至饿乡”之心程。此中凡路程中的见闻经过,具体事实,以及心程的变迁起伏,思想理论,都总叙总束于此。”《饿乡纪程》最早向中国人民真实报道俄罗斯崭新的现实和艰苦的斗争,是中国早期报告文学的杰出范本,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奠定了基础。(详见《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第九十九回《瞿秋白传播马列 夷齐饿乡记赤都》)

周恩来《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论》
周恩来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军事家和外交家。1915年年仅17岁的周恩来在天津南开学校读高中时写过一篇作文《伯夷叔齐饿于首阳山论》,站在几千年中国专制之世的历史时空,把伯夷、叔齐尊称为“有特异之思想”、“有激烈言论”,“故难”“尤难”,“实鲜见焉”之二人。1916年周恩来在《敬业》第五期发表《我之人格观》:“盖今日之大物也,噫!是何物欤!其生死存亡关系于人类若是其重哉!曰:是常道也。张而广之,孔之忠恕,耶之性灵,释之博爱,回之十诫,宗教之所谓上帝也,圣贤之所谓仁、义、礼、信、忠、孝、廉、耻也。范而羁之,亦即一生之人格耳。”周恩来把伯夷列入“人格大物”贤者系列,伯夷以其大物之人格而鸣其贤。(详见《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第一百回《周恩来人格大物 圣之清夷齐鸣贤》)
毛泽东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1915年9月,在湖南第一师范学校读书的毛泽东以《伯夷列传》为例论读书之道:“《伯夷列传》一篇出于《史记》,吾读此篇而及于《史记》,加详究焉出于《史记》者若干篇,吾遂及于《史记》之全体矣。”1917年4月,毛泽东在湖南第一师范学习期间,署名“二十八画生”写出《体育之研究》,以伯夷叔齐采薇为例论体育之道:“是故西山之薇,饥极必食,井上之李,不容不咽,巢木以为居,皮兽以为衣,盖发乎天能,不知所以然也,然而未精也。”
1942年,毛泽东主席亲笔写下《挽戴安澜将军》,借用伯夷叔齐采薇的故事悼念为国捐躯的戴安澜将军:“外侮需人御,将军赋采薇。师称机械化,勇夺虎罴威。浴血东瓜守,驱倭棠吉归。沙场竟殒命,壮志也无违。”

1944年4,毛泽东在中共西北局高干会议上作关于学习问题与时局问题的报告,用伯夷叔齐反对以暴易暴论党内思想斗争之道:“周武王出兵讨伐商纣王的时候,孤竹君的两个公子――伯夷、叔齐在半路上拦住西周的军队,对周武王说:商纣王虽然是暴君,但你作为臣子,用兵去杀国君,这不是以暴易暴吗?”
1949年8月,毛泽东为新华社撰写评论员文章《别了,司徒雷登》,反用伯夷叔齐让国而逃的典故揭露美国仁义道德的实质:“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1959年,毛泽东在评定西藏叛乱后,用伯夷叔齐叩马谏伐的故事论军事之道:“最后,争取人心还需要多做一做,直到要出兵了伯夷叔齐不是仍然反对,出走了么?”。(详见《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第九十七回《毛泽东伯夷论道 蔡和森夷齐之风》)

宋海斌,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1965年出生于河北省卢龙县,1985年毕业于河北师范大学中文系,先后在卢龙县委宣传部、卢龙县委办公室工作,现任秦皇岛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室主任,专著《东方德源——伯夷叔齐史话》《夷齐梦》由中国文史出版社出版。介绍秦皇岛历史文化的《幽燕秦皇》作为燕山大学出版社出版《秦皇岛文化览胜》十卷第一分卷。

图片来源:宋海斌
责任编辑:柴 艺
九三学社秦皇岛市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