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萱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冷雨萱每日一药·淡豆豉-武汉华佗中医针灸学院订阅号

冷雨萱每日一药·淡豆豉-武汉华佗中医针灸学院订阅号

冷雨萱淡豆豉原态

淡豆豉药材

淡豆豉 Dàn Dòu Chǐ
【科别】豆科植物
【取材】为豆科植物大豆的成熟种子发酵加工品。
【别名】豆豉、杜豆豉
【产地】全国各地均产。
【采收加工】晒干,生用。
【药性】苦、辛,凉。归肺、胃经。
【功效】解表,除烦,宣发郁热。1.感冒、寒热头痛(外感表证)
本品辛散轻浮,能疏散表邪,且发汗解表之力颇为平稳,无论风寒、风热表证,皆可配伍使用。用治风热感冒,或温病初起,发热、微恶风寒,头痛口渴,咽痛等症,常与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等药同用,如银翘散(《温病条辨》);若风寒感冒初起,恶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等症,常配葱白,如葱豉汤(《肘后方》)。 2.热病烦躁胸闷、虚烦不眠
本品辛散苦泄性凉,既能透散外邪,又能宣散邪热、除烦,常与清热泻火除烦的栀子同用,治疗外感热病,邪热内郁胸中,心中懊憹,烦热不眠,如栀子豉汤(《伤寒论》)。
【用法用量】
煎服,6~12g。传统认为,本品以桑叶、青蒿发酵者多用治风热感冒,热病胸中烦闷之证;以麻黄、紫苏发酵者,多用治风寒感冒头痛。【古籍摘要】 1.《名医别录》:“主伤寒头痛,寒热,瘴气恶毒,烦躁满闷,虚劳喘急,两脚疼冷。” 2.《珍珠囊》:“去心中懊憹,伤寒头痛,烦躁。” 3.《本草纲目》:“下气,调中。治伤寒温毒发斑,呕逆。”
【复方】
①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心中懊憹:栀子十四个(擘),香豉四合(绵裹)。上二味,以水四升,先煎栀子,得二升半,纳豉,煮取一升半,去滓。分为二服,温进一服,得吐者止后服。(《伤寒论》栀子豉汤)
②治温毒发斑,大疫难救:黑膏生地黄半斤(切碎),好豉一升,猪脂二斤。合煎五六沸,令至三分减一,绞去滓,末雄黄、麝香如大豆者纳中,搅和,尽服之,毒从皮中出。(《补缺肘后方》)
③治伤寒暴下及滞痢腹痛:豉一升,薤白一把(寸切)。上二物,以水三升,煮令薤熟,去滓,分为再服,不瘥复作。(《范汪方》鼓薤汤)
④治多年肺气喘急,呴嗽,晨夕不得眠:信砒一钱半(研飞如粉),豆豉(好者)一两半(水略润少时,以纸浥干,研成膏)。上用膏子和砒同杵极匀,丸如麻子太,每服十五丸,小儿量大小与之,并用极冷腊茶清临卧吞下,以知为度。(《本事方》紫金丹)
⑤治断奶乳胀:豆豉半斤,水煎,服一小碗,余下洗乳房。(广西《中草药新医疗法处方集》)
⑥治小儿丹毒破作疮,黄水出:焦炒豉,令烟绝为末,油调敷之。(姚和众)
⑦治阴茎上疮痛烂:豉一分,蚯蚓湿泥二分,水研和涂上,干易,禁热食韭菜、蒜。(《药性论》)
【现代研究】1.化学成分:
本品含脂肪、蛋白质和酶类等成分。 2.药理作用:
淡豆豉有微弱的发汗作用,并有健胃、助消化作用。 3.临床研究:
据报道,三黄石膏汤(黄连9g,黄芩9g,黄柏9g,栀子9g,淡豆豉9g,麻黄8g,石膏40~50g(先煎),生姜3片,大枣3枚,细茶10g),每日1~2剂,水煎服,治疗流行性感冒高热53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福建中医药,1997,28(1):44)。
以淡豆豉、地骨皮各15g,焦山栀5g,柴胡12g,白薇30g组成“癌热灵”,水煎服,2周为1个疗程,治疗癌性发热59例有效(浙江中医杂志,1997,32(6):250)。
以薄荷、前胡、牛蒡子、淡豆豉、木通、葛根为主组成辛凉解表汤,腹胀痛加厚朴、香附,乳食减少有完谷者加神曲、山楂,治疗小儿泄泻52例,收到了较好的疗效(长春中医学院学报,1997,13(1):48)。附药
大豆黄卷 本品系采用大豆浸水湿润发芽,晒干而成。
性味甘、淡,平;归脾、胃经。
功效解表祛暑,清热利湿。
适用于暑湿、湿温初起,湿热内蕴所致发热汗少,恶寒身重,胸闷苔腻、小便不利等症。煎服,9~15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