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萱每天一点医学小知识-甘肃中医药大学图书馆
冷雨萱概述
又名绵茵陈、茵陈蒿、白蒿。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z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的干燥地上部分。春季幼苗高6~250px时采收或秋季花蕾长成至花初开时采割,除去杂质和老茎,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图片
入药部位
全草入药。
性味归经
味苦、辛,性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功效
有清利湿热,利胆退黄的功效。
主治
用于黄疸尿少,湿温暑湿,湿疮瘙痒。
相关配伍
1、《伤寒论》:茵陈、栀子、大黄。治伤寒八、九日,身黄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满者。
2、《玉机微义》:茵陈、附子、干姜、灸甘草。治寒湿阴黄,手足逆冷,脉沉微细等。
3、《食医心镜》茵陈羹:除大热黄胆,伤寒头痛,风热瘴疟,利小便。以茵陈细切,煮羹食之。生食亦宜。
用法用量
6~15g。外用适量,煎汤熏洗。
禁忌
蓄血发黄者及血虚萎黄者慎用。
炮制方法
除去残根和杂质,搓碎或切碎。绵茵陈筛去灰屑。
生理特性
1、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茎细小,长1.5~62.5px,直径0.1~5px,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75px,宽约25px;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锐尖。气清香,味微苦。
2、花茵陈: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2500px,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产地
主产于陕西、山西、河北。
相关论述
1、《本草经疏》:茵陈,其主风湿寒热,邪气热结,黄疸,通身发黄,小便不利及头热,皆湿热在阳明、太阴所生病也。苦寒能燥湿除热,湿热去,则诸症自退矣。除湿散热结之要药也。
2、《本草钩述元》:发陈致新,与他味之逐湿热者殊,而渗利为功者,尤难相匹。
3、《本草图解》:发黄有阴阳两种,茵陈同栀子、黄柏以治阳黄,同附子、干姜以治阴黄。总之,茵陈为君,随佐使之寒热而理黄证之阴阳也。
4、《别录》:茵陈生太山及丘陵坡岸上,五月及立秋采,阴干。治通身发黄,小便不利,除头热,去伏瘕。
茵陈的故事
有一个黄痨病人,面皮姜黄,眼睛凹陷,瘦成了个刀螂。这天,他拄着拐杖,一步一哼地来找华佗:“先生,请你给我治治吧。”
华佗见病人得的是黄痨病,皱着眉摇了摇头说:“眼下医生们都还没找到治黄痨病的办法,我对这种病也是无能为力呀!”病人见华佗也不能治他的病,只好愁眉苦脸地回家等死了。半年后,华佗又碰见那个人。谁想这个病人不但没有死,反倒变得身强体壮、满面红光的了。华佗大吃一惊,急忙问道:“你这病是哪位先生治好的?快告诉我,让我跟他学学去。”那人答道:“我没请先生看,病是自己好的。”
华佗不信:“哪有这种事!你准是吃过什么药了吧?”“药也没吃过。”“这可就怪了。”“哦,因为春荒没粮,我吃了些日子野草。”“这就对啦,草就是药,你吃了多少天?”“一个多月。”吃的是什么草啊?”“我也说不清楚。”“你领我看看去。”“好吧。”
他们走到山坡上,那人指着一片野草说:“就是这个。”华佗一看,说道:“这不是青蒿吗,莫非能治黄病?嗯,弄点回去试试看。”于是,华佗就用青蒿试着给黄痨病人下药治病。但一连试了几次,病人吃了没一个见好的。华佗以为先前那个病人准是认错了草,便又找到他,叮问:“你真是吃青蒿吃好的?”“没错儿。”
华佗又想了想问:“你吃的是几月里的蒿子?”“三月里的。”“唔,春三月间阳气上升,百草发芽。也许三月的青蒿有药力。”第二年开春,华佗又采了许多三月间的青蒿试着给害黄病的人吃。这回可真灵!结果吃一个,好一个,而过了春天再采的青蒿就不能治病了。为了把青蒿的药性摸得更准,等到第三年,华佗又一次作了试验:他逐月把青蒿要来,又分别按根、茎、叶放好,然后给病人吃。结果,华佗发现,只有幼嫩的茎叶可以入药治黄病。为了使人们容易区别,华佗便把可以入药的幼嫩青蒿取名叫“茵陈”。他还编了四句话,留给后人:三月茵陈四月蒿,传与后人切记牢,三月茵陈能治病,四月青蒿当柴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