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萱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冷雨萱母亲节,一起读诗给母亲听吧-中国日报

冷雨萱母亲节,一起读诗给母亲听吧-中国日报

冷雨萱5月的第二个周日,是母亲节。我们先祝所有母亲节日快乐!
对母亲的尊敬和爱戴是全世界共通的情感。古希腊人、中世纪英国人都创立母亲节来向母亲致敬。现代的母亲节虽然起源于20世纪初的美国,但早已经是名副其实的国际性节日。
中国也不例外。80年代末,广东、杭州等各地各级妇联就开始组织母亲节庆祝活动,并把评选“好母亲”作为节日内容之一。今天,我们想用读诗来庆祝母亲节。
01
今天的母爱,请用诗意感谢
虽说母爱不求回报,但母亲节礼物该送还是要送的。送上礼物的时候,除了“母亲节快乐”,还得补上一句“妈,没事,这个不贵”。
我们觉得除了礼物,情感的关爱也很重要。让我们来温习几首为母亲/母爱作的诗。
游子
唐·孟郊
萱草生堂阶,游子行天涯;
慈母倚堂门,不见萱草花。

母亲节,很多人会送康乃馨。但在古代,代表母亲的花是萱草。《诗经》中已经有种萱草于北堂(母亲居住的地方)以消忧的说法。后来的古诗中也常用“萱堂”、“萱亲”指代母亲。
那么萱草到底是什么呢?其实就是我们现在吃的黄花菜。
《岁暮到家》
清·蒋士铨
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
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低徊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乾隆十一年(公元1746年),蒋士铨于年终前夕赶到家中,这首诗描写的是他与母亲团圆时惊喜中又含伤感的真实场景。
“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
看到儿子面容清瘦,母亲心中十分怜惜,连忙把他叫到自己跟前,仔细询问一路上的风尘劳顿,问长问短,反反复复,不厌其烦。
现在的“空巢青年”回家时,大概也是这样的情境吧。读给妈妈听,应该也能产生共鸣。
写给母亲的诗冰心
母亲,好久以来就想为你写一首诗但写了好多次还是没有写好
母亲,为你写的这首诗我不知道该怎样开头不知道该怎样结尾也不知道该写些什么就像儿时面对你严厉的巴掌我不知道是该勇敢接受还是该选择逃避
母亲,今夜我又想起了你我决定还是要为你写一首诗哪怕写得不好哪怕远在老家的你永远也读不到……
母亲,倘若你梦中看见一只很小的白船儿,不要惊讶他无端入梦。这是你至爱的女儿含着泪叠的,万水千山,求他载着她的爱和悲哀归去。
面对母亲,我们的感情总是有点复杂。但最后的最后,和解和爱总是占了上风。
《仿佛》(节选)
泰戈尔
I Cannot Remember My Mother
By Tagore
我不记得我的母亲
只是当我从卧室的窗里
外望悠远的蓝天
我仿佛觉得
母亲凝住我的目光
布满了整个天空
I cannot remember my mother
Only when from my bedroom window I send
Into the blue of the distant sky,
I feel the stillness of my mother’s gaze on my face
Has spread all over the sky.
泰戈尔的母亲去世时,他还非常年轻。这首诗是他在花甲之年回忆母亲的作品。
多年过去,泰戈尔虽然在诗中说自己不记得母亲,但她的歌声、气味、目光和爱意都已经融入到自己的生命中。这首诗温暖感人,适合读给泪点低的妈妈。
什么支配着世界
威廉·罗斯·华莱士
What Rules the World
By William Ross Wallace
都说人力无穷
支配着陆地与大海
行使着至高无上的王权
统治着弱小的生灵
然而还有更强大的力量
将人从宝座上掀起
是那双轻推着摇篮的手
主宰着整个世界
They say that man is mighty,
He governs land and sea;
He wields a mighty scepter
O’er lesser powers that be;
But a mightier power and stronger,
Man from his throne has hurled,
And the hand that rocks the cradle
Is the hand that rules the world.
华莱士是19世纪的美国诗人。这首诗用非常朴素的语言表达了对母亲的赞美。
“推摇篮的手就是支配着世界的手。”一句话,让人们更深刻地认识到母亲对这个世界的重要影响。这首诗读来朴素有力,适合雷厉风行的妈妈。
给母亲的信(节选)
叶赛宁
A Letter to Mother
By Sergei Yesenin
我依旧是那样的温柔,
心里只怀着一个愿望:
尽快地甩开那恼人的惆怅,
回到我们那低矮的小房。
我会回来的,当春回大地,
我们白色的花园枝叶绽放,
只是你不要像八年前那样,
在黎明时分就唤醒我起床。
不要唤醒我旧日的美梦,
不要为我未遂的宏愿沮丧,
因为我平生已经领略过
那过早的疲惫和创伤。
不用教我祈祷。不必了!
重温旧梦已没有希望。
惟有你是我的救星和慰藉,
惟有你是我无法描绘的光亮。
你就忘掉痛苦不安吧,
不要为我深深地忧伤,
切莫穿着破旧的短袄,
常到大路上翘首远望。
I'm your tender son as ever, dear,
And the only thing I dream of now
Is to leave this dismal boredom here
And return to our little house. And how!
I’ll return in spring without warning
When the garden blossoms, white as snow.
Please don’t wake me early in the morning,
As you did before, eight years ago.
Don't disturb my dreams that now have flown,
Don't perturb my vain and futile strife
For it's much too early that I've known
Heavy loss and weariness in life.
Please don’t teach me how to say my prayers!
There is no way back to what is gone.
You’re my only joy, support and praise
And my only flare shining on.
Please forget about your pain and fear,
and don’t worry over me a lot
Don’t go out to the roadside, dear,
Wearing your shabby overcoat.
叶赛宁是20世纪的俄罗斯诗人。他17岁离乡去莫斯科,与母亲长期分离,又生平坎坷,不遂母愿,母子之间的思念益深。
译者顾蕴璞说,诗人用质朴无华的语言塑造了“一个令人刻骨铭心的形神兼备的浮雕式的母亲意象”;“身穿破旧短袄到大路翘首张望的母亲的身影”让人联想到朱自清笔下令人揪心的父亲的背影。
02
两千年来我们这样称呼母亲

母,甲骨文的字形像怀抱孩子,也像哺育孩子。
《说文解字》中说:“母,牧也。从女。象怀子形,一曰,象乳子也。”
段玉裁在注中解释,牧指养牛人,就好比人哺育幼儿,因此能养育后代的都被称为“母”,母亲的含义也由此引申而来。
先秦两汉时期,“母”作为指称母亲的称谓,几乎是“一统江湖”。
《战国策·齐策六》
其母曰:“女朝出而晚来,则吾倚门而望。”

古时候的母亲,也是盼儿女回家望眼欲穿呀。

娘,是一个神奇的汉字。

它既可以表示年轻女子,比如姑娘、新娘,又可以表示年长的妇女,比如大娘、丈母娘。
这两种含义可以分别从甲骨文和小篆的字形中读出来。
甲骨文字形左边是声旁“良”,右边是形旁“女”,表示纯洁美好的女子。
小篆的“娘(嬢)”字复杂一点,左边是“女”,右边是“襄”,表示为家庭提供帮助的“贤内助”。
在汉字简化的过程中,这两种含义合并在了更简单的“娘”字的身上。
称呼母亲为“娘”,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已经出现,比如:
《木兰辞》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妈”,早在三国时期《广雅·释亲》中就解释为:“妈,母也。”
到了宋代,“妈”已经成为口语中对母亲的通用称谓。当时还有人对这种风气默默吐槽:
北宋庄绰《鸡肋篇》
至呼父为爹,谓母为妈,以兄为哥,举世皆然。问其义,则无说,而莫知以为愧。风俗移人,咻于众楚,岂特是而已哉。
吐槽归吐槽,直到现在,对母亲最日常、最亲切的称呼还是:“妈”。

日常呼叫
妈,我饿了……
妈,我想喝水
妈,中午吃啥?
妈,我衣服/袜子/鞋放哪了?
妈!我找不到!你帮我找下!
妈…不用带那么多东西,都能买到
妈!我又回来啦!
爸,我妈呢?

这个母亲节
请妈妈坐下
也为她读首诗
参考资料:
黄志婷,《常用词“母”、“娘”、“妈”历时关系研究》
《汉字解密|娘:什么?以前的“娘”除了表示母亲,还能表示少女?》
“字说字话”栏目
由本公号与“世界观”公众号合作推出
每周一期,欢迎大家一起来欢乐!
作者:王 晗
编辑:张周项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微信ID:world_insight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世界观”
相关推荐
英文版出师表走红,诸葛亮这波操作厉害! 这样有史诗感的英语口语竟是咬木塞、含石头练成的
"中国队大胜美国队"和"中国队大败美国队",为什么都是我们赢? | 字说字话
德语里的姓氏,比你想的奇葩多了…… | 字说字话



关注中国日报(China Daily) 阅读 · 悦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