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萱武则天初设雁门关说-今日代县
冷雨萱航拍代县阳明堡,太震撼了!
代县出了个“活雷锋”!看看你认识吗!
来源:史志忻州 大美忻州
唐代诗人李贺著名的《雁门太守行》:
思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已故中国长城学会名誉会长罗哲文先生赞誉雁门关为“中华第一关”。
雁门关位于山西省北中部的恒山余脉西端,东部便是北岳恒山:西接“晋山之祖”管涔山余脉,然后与吕梁山脉衔接,一直延伸到黄河岸边。这一来,雁门关和其东、西两侧的山脉,就成为一道天然的分界线,其北部是大同盆地,南部是忻定原盆地;再往远里看,北部是北方游牧民族驰骋骑射的茫茫草原和浩浩戈壁,南部是古城太原、晋中盆地和晋南盆地,更远处便是周、秦、汉、唐、宋诸朝建都立国的渭河平原和中原大地。而稍稍懂点中国历史的人都知道,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几乎就是一部中原汉族与北方民族的疆土争夺史和政权更选史:西周与猃狁,赵国与戎狄,汉与匈奴,西晋与鲜卑,唐与突厥、契丹,宋与契丹、女真、党项,明与俺答、满,或大或小的冲突几乎从未止息过。面对这样的局面,由雁门关和其东、西两侧的山脉构成的天然分界线就又成为一道天然屏障,成为那些已经取得政权、并且要稳固政权的中原汉族统治者的必然固守之地和那些觊觎中原的北方民族统治者的必然争夺之地。
但雁门关原初并不以“关”称之。《舆图志》载:“天下九塞,雁门为首。”《吕氏春秋》载:“天下九塞,勾注其一。”晋《地道记》载:“北方之险有卢龙、飞狐,勾注为之首,天下之阻,所以分别内外也。”顾炎武著《天下郡国利病书》则说得更加明白:“雁门,古勾注,西陉之地。重峦叠巘,霞飞云举,两山对峙,其形如门,而蜚雁出于其间,故名。”这就是说,早先“勾注”的名气比“雁门”还大。直到武则天时代(684—705临朝称制和在位),雁门オ正式设关。一个重要依据是,残存的天险门门洞砖墙上嵌的一石匾,上刻“天险”二字,相传系武则天题写。但其中的”天”字今天的人们都不认识,传说是武则天自己发明的,现代汉字中已经找不到这个字(武则天一生创造了12个字,如今都已难得一见。她本人姓名武曌中的“曌”字,亦是她为自己选用的新造字)。于是《唐书·地理志》中也就有了如下记载:“西陉,关名也,在雁门山上,东西山崖峭拔,中有路,盘旋崎岖,绝顶置关,谓之西陉关,亦曰雁门关。”清光绪版《代州志)载:古雁门关……即太和岭道也,唐始置关,宋、金、元因之。”因此,今人著述中便多采纳武则天建雁门关之说。但也有研究者认为,在雁门建关至迟也在东汉末年,“雁门关”一词的出现也早于唐朝。
其实,雁门何时置关并非必须搞清楚的问题,因为大量的史实已经证明雁门关在中国北方军事防御体系中一直占有的重要地位,延续着“燕赵多慷慨悲歌之士”的遗风,所凝铸的博大、厚重、沉雄、悲壮的边塞文化,已成为忻州人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