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萱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三无人员临渭区下邽镇人文揽胜(二)-临渭政协文史

临渭区下邽镇人文揽胜(二)-临渭政协文史
临渭区下邽镇人文揽胜(二)

临渭村镇故事


张仁愿治军严明
张仁愿是唐朝华州下邽人(今下邽镇城南村),与唐代大诗人白居易、宋代名相寇准一同被誉为“下邽三贤”。
张仁愿
张仁愿曾任检校幽州都督、朔方军总管等职,拜同中书门下三品。他戍边多年,号令森严,文武兼备,御敌有方。当时突厥常常攻城掠地,搅得边疆百姓几无宁日。张仁愿乘突厥后防空虚的机会,夺取沙漠以南的大片土地,并陈明利害,力排众议,奏请在黄河主要渡口处修建三座受降城,加强防务。唐睿宗恩准后,下诏服役期满的士兵也不许回家,全部留下筑城。
包头历史名城,中受降城和拂云堆
有两百多名咸阳籍的士兵心怀不满,开工后离队逃亡。张仁愿下令追捕,不讲乡亲情谊,将他们抓获后全部斩首,杀一做百,全军上下都为之所震慑偃师民声。其他士兵们不敢懈怠,夜以继日,卖力修城,只花了六十天,就筑成三城。三城各相距四百余里,占据黄河北岸险要之地,遥相呼应,构成一道坚强的防御屏障。以后又向北拓地三百余里,修建烽火台一千八百所李先皓,有效保障了边境安全,为大唐北疆百姓带来和平和安乐。每年可节省上亿的军费开支,缩减边镇兵数万人。

古下邽县治故县村
春光村位于下邽集镇以南2.5公里处,以前一直叫故县村,直到合作化时才改为现在的名字。这里曾是先秦最早设置的三县之一——古下邽县城所在地。
邽本是古代渭河上游一个古老的部落,在今甘肃天水一带。春秋时期,秦武公夺得邽戎地,设置县治,是为上邽。李亚倩同时将当地部分居民,东迁至今临渭区北部,并在此设县,称为下邽县纯银保健杯。当时下邽县治就设在故县村。至今散落渭北民间的古拴马桩人物造型,明显具有北方少数民族的特点。
秦王政三十五年移民3万家到丽邑,侍奉并负责陵园的修建工程,众多下邽百姓被驱至骊山始皇陵工地服劳役。下邽县曾为秦朝的“皇家工程”制作建筑材料。遗址内出土的板瓦、陶罐上发现大量陶文,内容有“安邑禄、宜阳工武、杜秦、下邽”等官营徭役类,刻有“下邽”等19个地名,是从各郡县征调的徭役性制陶作坊的印记。
秦代在今渭南旧城西南筑步高宫,在旧县城南再筑步寿宫。春光村西边的大土壕就是当年筑城取土时形成的。

南七饸饹遍三秦
元代时已经有了饸饹,称之为“河漏”。元代《农书?荞麦》节中有“北方山后,诸郡多种,磨而为面或作汤饼,渭之河漏。”在南七南白一带农谚有哪些,用荞面做的饸饹,饹筋、柔、光、鲜、辣、香,口感异常鲜美。
南七饸饹
南七饸饹用料讲究,所用面为荞麦面。和面独特,用的是石灰水。醒面和制剂严格,和面要用手工揉压的表面光滑,再醒上个把钟头。压制和熟化方法传统,是用饸饹床子压制成形的。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末淘宝汇吃,渭南县县长王邦民同志有一次到南七乡视察工作,吃了南白村的荞面饸饹以后,感到味道很好,建议乡上组织一班人马到县城开店。在那个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北七大队冒险组织了一班人,在原地区客运中心对面,租赁几间旧房开张运营,起名南七饸饹。当时民众慕名而来,顾客络绎不绝,一时蜚声遐迩。
土地承包责任制以后,饸饹馆随之解散,但后来卖饸饹的都冠以南七之名。1982年,南白村白学林在民主北路开了一间门面,最早起名叫“南七荞麦饸饹”馆,生意十分兴旺,南七荞麦饸饹的也名气越来越大。
目前南七饸饹远销全国多个省地,特别在关中道十几个区县,以南七饸饹命名的门店,就有千家之多。

北徐村石墓精妙绝伦
北徐村在下邽镇东北,徐姓是村中大姓。相传回民起义中,城角寨子受损,部分徐姓向北迁移,形成该村。直到建国初期,每年清明,村民还要到城角寨子上坟祭祖。该村石墓远近闻名,“巴邑的牌楼,徐家的墓”,俗语流传数百年。
北徐后辈出了一位巨富绿袖子幻想曲。每年二月初二前,其在四川的商号都有骡马队,沿官路往家里送银子三无人员。按主人吩咐,要绕道经过蒲城孝通镇古庙会,借机炫耀。
徐家在村南盖起大片豪宅,并在村东南大规模建设阴宅墓地。墓地建筑分为地下和地上两部分,全部用巨石砌成。当时有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去四川学相公撞够本,途经北徐,看到许多石匠在刻石修墓。几十年后回家探亲,又过北徐,石匠们还在那里劳作。由此可见北徐石墓修建时间之长。另一处石墓在村子西北。墓门宽大,装有黄铜锁。檐瓦为石雕虎头。墓道十余米会阴高,墓室奢华。四壁石墙遍雕山水人物、花草树木和生活图景。地上封土大似山包,石刻供桌雕刻讲究。
解放前,徐家两处石墓曾数次被盗,陪葬品流失殆尽。老人们说,墓内有一件石雕鸟笼,石刻竹棍弯曲有度,圆圈状竹子从中穿过。笼中小鸟一脚站在笼内架上,另一脚半缩空中集中营血泪,精妙绝伦,栩栩如生。

蔺村没有姓蔺的
蔺村位于下邽镇东五里,可是一千多人的村子,竟然没有一个姓蔺的,总是让人感到怪异。
相传很久以前,该村有十几户蔺姓人家。因为蔺姓人多,就叫蔺村。村里有两位蔺姓兄弟,在村旁开了一面烧瓦窑。兄弟二人心眼好白燕升简历,讲义气,自己日子勉强温饱,却时不时帮助村里的孤寡老人,因此深得乡亲们敬重。
传说王莽篡权建立新政,到处追杀汉室后裔刘秀。一天,刘秀逃难到蔺村,眼看身后王莽追兵快到,却无处藏身。突然看见前面兄弟二人正在烧窑,他慌不择路,上前求救。兄弟二人忙把刘秀藏在自家土窑里,掀倒一摞砖盖在刘秀身上。王莽的追兵赶到后,抓住兄弟二人审问。兄弟二人胡乱指了方向说,看见有人朝那边跑了。等追兵走后,兄弟二人赶紧把刘秀从砖坯中刨出来,让他向反方向跑走。王莽的追兵没有找到刘秀,知道上当受骗,立即杀了个回马枪,不但杀了蔺姓兄弟二人,连村里所有蔺姓人全部杀死。从此以后,村里再也没有姓蔺的了。
为了纪念蔺姓兄弟二人舍己救人的美德,村人决定不改村名,仍叫蔺村。兄弟二人留下的窑厂,村里其它姓氏的人继续开,而且越开越大,越办越红火。

红林杨家梁社开烈士纪念碑
红林村又称红林杨家,位于临渭区下邽镇东北部,地处蒲城县和临渭区交界。在红林小学内,有一通“梁社开烈士纪念碑”,时任西北局书记的刘澜涛为纪念碑题词:梁社开烈士永垂不朽!碑文由中共陕西省委书记处书记舒同题写。
梁社开烈士纪念碑
1965年,济南部队某部护士长梁社开被派来红林杨村参加社教工作队。这年冬天,久旱无雪,陕西省委动员全省抗旱。1966年1月31日,红林村(即红林杨村)决定在附近卤阳湖取冰抗旱。正当群众在湖中取冰时,冰面突然破裂,有人不幸落入水中。在这危急之际,现场的梁社开没有丝毫犹豫,纵身跳进冰冷的湖水中,用尽全力救出群众,可是梁社开却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事后,中共西北局发出向梁社开烈士学习的号召,并在红林村建起了梁社开烈士纪念馆和纪念碑。中共渭南县委、渭南县人民委员会,于1966年5月11日在南七公社红林大队(即今红林村)树立烈士纪念碑纪念k1096。同时,在全县开展“学习和继承梁社开同志革命精神的活动”。
下邽镇
“徐元庆案”惊朝野
徐元庆是武则天时代下邽县的一介平民沙克犬,因为一起复仇案而名动朝野,竟引发了陈子昂、柳宗元两位著名文人为他争相写状,产生激烈争辩。徐元庆复仇的故事因此而闻名。
徐元庆因父亲徐爽被县尉赵师韫处死,一心为父报仇,改名换姓在驿站做驿夫,伺机接近赵师韫。几年后,赵师韫升任御史,恰好下榻于徐元庆所在的驿站,徐元庆于是亲手杀掉赵师韫诺查丹马斯,随后投案自首。
朝中有不少人认为徐元庆为父报仇,是孝义刚烈的行为,应赦免他的罪;而朝廷谏官、著名诗人陈子昂写了《复仇议状》,提出不同意见。他建议对徐元庆依法论死,然后再对他替父报仇的行为予以表彰,并将此事编入律令向井璃空。当时,大家都赞同陈子昂的主张。武则天曾两度出手妻悍,先是意欲赦免,后因陈子昂的建议又杀了徐元庆。
几十年后,柳宗元却对此案的判决产生质疑。他写了《驳复仇议》,认为如果赵师韫虐杀无辜,地方官又不追究其罪责,反而官官相护,徐元庆报仇杀人则不应被处死;如果徐元庆的父亲本身犯罪,赵师韫杀他并不违背律法,徐元庆是罪有应得,则不应对其进行表扬。
徐元庆案至今已过千年,但因其而产生的律与礼的论争快兰吧,却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翟公门前可罗雀
许多人知道“门可罗雀”一词,却不知此词来源于临渭区。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说:
汉武帝五年至元朔二年,下邽人翟公担任廷尉,为九卿之一,执掌天下刑狱,位高权重。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天下有识之士,因此家中宾客很多。那个时期每日车马盈门,宾客如云,络绎不绝,门庭若市。后来翟公因清正廉明,为民请命,有人嫉妒进谗言,被汉武帝罢官在家,宾客均作鸟兽散,甚至绕道而行。一时门外冷冷清清,连以往要好的朋友也不再往来傅瑾,门外都可以撒网抓麻雀,因此有“门前可罗雀”之说。
后来,翟公官复原职,之前那些宾客又来登门求见。翟公感慨万端,挥笔题词,在自已家门上写了几行大字: “一死一生,乃知交情。一贫一富,乃知交态。一贵一贱,交情乃见。”世态炎凉,常常如此。这是翟公人生经验的深刻总结。自此以后,遐迩相传,成语“门可罗雀”便由此而来。
唐代为纪念翟公,在县城东北设有翟公乡,长庆四年五月为奉景陵,后划归奉先县(今蒲城县)。翟公冢墓,原在下邽东三十五华里处,曾经被盗,今已不复存在。

政协渭南市临渭区委员会
民进临渭区委员会(阴金荣编辑发布)
投稿请发电子邮箱wnqpl@163.com


带你走进奇妙的文史世界
请留下你指尖的温度
让太阳拥抱你
记得这是一个有温度的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