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渭区人文遗址(四)-渭南文旅公司
临渭区人文遗址
人
文
渭南火车站老票房
渭南火车站原址在渭南解放路北端,是修建陇海线时设立的一个历史老站,始建于民国二十三年,次竣工。目前只留下八十多年前的法式建筑老票房,独自回忆着它当年的辉煌。
渭南老火车站
陇海铁路始建于清代光绪三十一年,民国二十三年七月一日通车至渭南。老票房是独特的法式建筑,在西北地区非常少见。平面呈“十字”形,砖、木结构,红色机瓦屋面;通宽37.7米,通深14米濉溪二中,前檐设进户大门吴一坚,里侧右面设售票室,后檐设出户门,为旅客登车时必经通道站名牌匾“渭南车站”,由时任民国铁道部长的顾孟余题写,用汉白玉石采用阴文雕刻,镶嵌在风雨棚上端票房墙体上。
陇海铁路通车后,渭南县城日渐成为晋、陕、豫商品流通的枢纽和关中地区重要的物资集散地。渭河上涨渡渡口每日停泊各种船只二百余艘,转运的物资常常堆积如山。上海等地一些商贾和当地的工业业主,相继在渭南火车站附近开办工厂,兴建商业店铺和粮食集市,县城区开始向西扩展。
抗战期间,渭南火车站承担战争物资的输运任务。后来因修建三门峡水库,将渭南火车站改在现今的前进路南端。
西南京路上的清真寺
西南京路的清真寺,是清同治年后渭南县所建的第一座清真寺。民国21年,马奎元、海同丰、刘老二、马元吉阿訇等集资创建,用888斤牛油牙签鱼,从北打包厂老板手中换得地产。1946年、1956年、1984年进行过三次改造。现在的清真寺是1992年再次重建的。
西南京路上的清真寺
清真寺占地面积825㎡薛宝琴是谁,建筑面积1365㎡。结构为四方庭院,二层楼阁,碧镶丹柱,阑干贯通。建筑风格具有典型的阿拉伯风格徐惟杰,并与中国仿古式风格相结合。居中有匾曰“认主独一”,下有乜贴箱。礼拜大殿三殿交通,最西小殿有胡字楹联,西北置汉式木龛,地上长毯数道供人跪拜。楼上多镌刻经文魔怀网,亦有洪武文章。其东壁有联曰:诵经万卷尊为贵,宣讲千章行当先。横批:昌明正教。
清真寺原有一个木牌匾大约克,是西安光复军都督张凤翙将军题词,西安马德涵先生敬立。现大殿内存有一个黄铜香炉,侧面刻有阿拉伯文,底部铸有“民国23年北平李文君赠送”字样。
在一青里与草市巷的交接处,有另外一座清真寺。前身是开办南打包厂的白毅青创办。1954年关闭。本世纪初由回民马孝林倡建,2007年批准设立,占地面积265㎡,建筑面积270㎡。
渭南曾经的“河南巷”
在我市东风大街和胜利大街之间,老火车站附近,曾有一条由当年逃难过来的河南人和其后代聚居形成的巷子,当地人将其唤作“河南巷”。
渭南曾经的“河南巷”逃难的河南人
1929年以后,河南饥荒连年,加上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战火频繁。为了逃避战乱和自然灾害,大批河南人离开自己的家园,流落四方。由于距离近,又有火车相连,陕西便成了河南人逃难的首选之地血战长津湖。
随着渭南老火车站客运货运的兴旺发达,铁路职工、小商小贩迅速开始聚集此地。1942年,河南发生旱灾和蝗灾,夏秋两季粮食基本绝收,饥荒笼罩全省。数百万计的河南人留恋造句,一路向西寻求生路郭元强,渭南成为很多逃难者梦寐以求的富庶之地阿鲁表情包。大批河南人便在渭南老火车站附近自谋生路、落地生根花墨染。
初到渭南的时候,火车站附近还是一片荒蛮之地。当时本地的一些“善人”会熬制一些稀粥,然后散发给逃难的人群,名曰“舍饭”。当时住的都是临时搭建的草房,后面人越来越多,房子也一间一间盖起来。
如今在城市改造中已经了无踪迹,但落户渭南的河南人乡音未改,糊辣汤、烩饼依旧是他们热爱的美食。他们各自的后代,以及他们与陕西人共同的后代,早已和这座城市融为一体。
民国时的瑞泉中学
瑞泉中学位于临渭区老城街132号,是陕西省示范高中。创建于1938年,迄今已有八十年的历史。
民国时的瑞泉中学学生调查表
瑞泉中学前身是当时的私立乐育中学。建校之初,由于日寇飞机不时轰炸,出于安全,乐育中学迁往六姑泉原址。六姑泉又名瑞泉,是渭南的八景之一。这里风景绮丽,柏木森森个人无抵押创业贷款,流泉淙淙,明代大儒南大吉曾在此创建湭西书院。乐育中学由此更名为瑞泉中学。
1939年,瑞泉中学改为省立,校址在老城西关马王庙,即目前临渭区政府的所在地。1940年,学校同宣化中学合并,更名为“渭南县瑞泉中学”帝国远征。1942年,在老城东关划出县署对面的国民体育场,拆除丰原庙宇,重建校舍六十多间。1945年,学校迁入老城校址。
“蜿蜒渭水响滔滔,嵯峨象峰万丈高。瑞凝莲芍蔚芳草 ,泉瀑湭川起浪涛。继往开来任非小,……莫负青春空自豪!”民国时期李文白校长作词谱曲的校歌,至今让人荡气回肠。
1949年,“省立瑞泉中学”改名“渭南瑞泉中学”并增设高中班。1983年,要回了县教育局招生办、渭南地区军分区借用的校内西北角的大片地皮及房屋。2016年9月,占地212亩的老城区东北新校区迁建项目开工,计划在2018年正式投入使用。
估衣巷和草市巷
渭南东风大街上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小巷子,北边的叫估依巷,南边的叫草市巷,民国时候时候非常繁华。改革开放以来,估依巷路两边的房子都是泥瓦房,开有许多做广告字的门店,成了渭南广告一条街。
估衣巷和草市巷
南面的草市巷是一条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巷子。草市巷就是原来旧社会买卖柴草的交易市场。那时候城里人烧煤炭的很少,大部分都是烧麦草,所以附近的农民把自家的麦草收集起来,拉到草市巷来卖。北口那里,总是聚集着很多载着麦草的架子车,还有的用马车拉着柴草来卖,人山人海,非常热闹。
北面的估依巷是专门买卖旧衣物和家织土布的市场,因为“估”是出售旧衣服路畅导航官网,或加工原料较次、质量较粗的新衣服迫不及待造句,所以当时就叫“估衣市巷”。每天,一街两行的商铺都在自家门前拉起长绳,挂满各色各样的旧衣物、土布匹,高声叫卖,窄窄的街道上行人如织。 由于以前是旧衣物的集散地,加之后来还买卖寿衣,上世纪末,其名称最终被确定为“估衣巷”。
估衣市巷北头对面,一小巷朝东北方向通原老铁路东闸口,该小巷两边原有石灰窑三口:西边一口,东边两口。六十年代初,渭南健民食品厂老板曾在此居田永成住,“石灰窑”水晶饼因此名声远扬。
航运楼与三门峡工程
在渭南城市建设史上,有很长一段时间,“航运楼”是仅有的一处“高层”建筑。当时航运楼建在小桥西边,座南朝北,三层高138雪糕网,既气派又洋气,是渭南全城的标志性建筑。
航运楼
航运楼记录了一段特殊的历史。1954年,苏联专家认为“三门峡是个难得的好坝址”。渭华一带划为三门峡水库淹没区,设计水位360米,画皮姐陕州古城、潼关古城、蒲州以及方圆百里的村庄均要沉没。在水库蓄水前,潼关等几个古城被迫拆掉,居民也迁出了他们世代居住的家园。
1958年,三门峡工程开始黄河截流。渭南停止建设,不准建三层以上楼房。而唯有渭南的“航运楼”在1963年5月建成,是渭南航运的指挥中心。据说从三门峡坐轮船可以直达西安买卖惠,轮船要在渭南买票和上下客人。
三门峡工程蓄水不久,黄河水流速减缓,泥沙沉降,渭河成了悬河。一场大雨渭河淹没农田25万亩。渭河流域淤积了大量泥沙安王李承道,河床
【出处:临渭政协文史】
【由渭南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整理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