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萱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中国板栗之乡临武有条美如画的秦汉古道,奇景绵延数千年,恍若隔世…-湖南好好玩

临武有条美如画的秦汉古道,奇景绵延数千年,恍若隔世…-湖南好好玩

在郴州临武县境内,有一段古道由来已久。
那被深深浅浅的脚印打磨光滑的粗粝石板,在岁月的缝隙中揉成了一段段历史,恍若隔世。
这便是,已有两千余年历史的秦汉古道。

最早开凿于东汉(公元26年)的这段古道,在临武境内近百公里。
两千多年来,西汉路博德将军,东汉马援将军,唐代临武县令张署,大文学家韩愈、刘禹锡、柳宗元,南宋名将岳飞,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等都曾在此留下痕迹。

△临武县文物管理所制图
曾经是官道、商道、贡道、兵道、盐道的这几十里路程,如今已逐渐被遗忘。
但纵使如此,秦汉古道临连段,任外边世界如何纷繁,它与世无争的气质,像是山地之间蕴藏的灵气尸官经年,有增无减。
或许,重走这段古道的意义已不需追究,因为,踏上去你便会感知它的余温。

“逃税之路”
秦汉古道临连段,在太子少保庙处即有民道和官道之分。
它们在武水镇沙市四方亭分岔,官道直接越过沙市进入邝家社区,过“更楼”入临武县城;而民道分岔后,为断续石板铺就的小径,它直接跳过“更楼”那段古道,从边缘直接进入正道橘真琴。

当时的挑夫和平民百姓大都是走民道的。
因为从前过秦汉古道,挑盐、从商都要收税,具体的税额根据斤两计算。于是,就有人想起越过官道关卡,走一条小径,后来便被戏称为“逃税之路”。
在明清时候,民道甚至比官道更热闹宋尚节,官道上走一百人,民道就会走三百人。

民道和官道,似水火不容但又亲密相接。
从临武县城去往邝家社区,那座被当时挑夫百姓视为“关卡”的“更楼”就立在道路中央。它现在被称为“世科亭”,这是临连段古道上仅存的关隘之一。
深井坪
古道上的故事并不总是同样底色,留存的古铺也有不一样的温情。
越更楼进入邝家社区,庙宇、戏台、宗祠、古铺一溜儿排开,这便是古道旁的老村落,几乎都姓邝。

老村里的邝氏宗祠,已经历约经900年风霜,但依旧保留着古老的木制式样,简约又不失精细。
这里曾是村内开会议事的地方,现在成了老年人的娱乐场所。

离开邝家,进入武水镇沙市,经过百岁亭,便踏上了临连段保存最完好的一段石板路。
这条类似马爬坡的“马镫道”,穿过松林,一直持续一公里中国板栗之乡。每块石板几乎都是1.4米至1.6米宽,每一级都古意盎然。
继续往前,一段呈锅底形的碎石路跟马镫道并行两百米,年代更久远,这就是秦汉古道最老的道路了。

走完这段路后,不用多久就会进入深井坪古铺街海顺新材。徐霞客当年曾从蓝山进入临武,过挂榜山后进入深井坪。
几百年后,世人再踏入深井坪,那条繁华的古铺街在断壁残垣之中,已鲜有烟火气息。

踏着打磨光滑的石板路穿越深井坪古铺街,沿途可见长满青苔的扎门只剩零星半点。
从前这里有四十多家铺子,也有很多从连州过来的挑夫借宿,通常是用小腿粗的竹竿支蚊帐,打个地铺就和衣而睡了。而现在,这个挑盐的落脚点却只有一户人家生活在此了。
曾经伙铺街延绵三百米、宽敞石板铺路且两头设有扎门的繁华只持续到民国,就这样衰落了。

秀岩
从深井坪去往秀岩的古道上,石板的式样却变了。之前,踏过的石板路皆为一整块大石头铺设,而深井坪至秀岩的一公里路程,古道却是公路交叉。
且在溱水和石山的相互映衬下,官溪坪境内的“秀岩崖题刻”显得越发神秘。这处藏着宋、元、明、清时期的崖刻的天然溶洞,米芾、徐霞客也曾在此驻足。

自宋代以来,秀岩便因自然胜景吸引着历代不少地方官员、名人骚客驻足览胜,并在此处留下了宝贵的诗词、散文游记和题词墨迹石、碑刻。
沿着石板路往前便能撞见秀岩洞门宽敞而高大的奇特景观,清雍正年间临武训导谭绍程也曾赞叹过凤岩洞门奇景。

洞门就有“秀岩”阴刻二大字映入眼帘街梦网,据说这字摹刻的是北宋大书法家米芾的真迹春节序曲简谱。
左侧有一排刻碑,其中南宋嘉定五年(1212年)临武邑令王淮立的刻碑是秀岩洞内碑刻年代最早的摩崖石刻。

进洞内陈大雷,正中天棚下石壁有“无尽藏”三个大字题词,是洞内最大的石刻字体。
往右,洞内天棚右侧中部有清乾隆庚午年(1749年)临武县正堂黎川才为慧朗和尚的题词“容光必照”四个大字,这是秀岩石碑刻年代最晚的一处石碑刻。
顺着这字往边上看去,还可以看到岩壁上有不少南宋、明洪武、万历年间的石刻珍·玛奇,它们均为外放官员、游客途经秀岩所留。

如今的秀岩历经几百年的风雨侵蚀,不少摩崖石刻风化水蚀,有些碑刻也早已字迹不清了格莫拉。

高安水
破败的古道总能在时光中沉淀出灵气。从凤岩穿过深山,转入黄家塘再穿越茂密的松林,历经黄泥路、石板路、茅草路之后则进入高安水村。
这是一段宽约1.2米的石板路,因其笔直平整,马匹在道上可以疾驰阮丹宁,当地村民叫它“跑马道”。
踏上这段古道,凹凸不平的“洞眼疙瘩”和石板上的刻痕成片出现。

当行至半程“跑马道”,“古道特产”——蘑菇、竹笋的依次出现,瞬间让古道变得灵动起来。

出丛林,狭窄的黄泥路上青石板只零星翘出一点,前面就到高安水古铺阿拉泰隼。
这里的石板路上有很多深坑,都是挑盐的人踩出来的。走上明成化年间的“高安水桥”,跨过几块大石板,在古道和水泥路的相交处挖掉水泥块便会找到一块踩踏的“脚印”。
这是一个约8厘米的深坑,据说曾是挑盐人一步步走出来的钱峰雷。这个“深坑”在高安水村成了古道繁华的标志,五岁孩子也都知道这个位置。

高水安的繁华最初还是得益于“盐道”。
清康熙四十七年,牛头汾设总盐埠,高安水东北汇合武水,上游可达临武县城,下游可达牛头汾古码头。因此,当年往东北方向贩盐的挑夫到高安水后,通过这条水运可直下汾市、水东一带水码头,减少了陆道的辛劳。
而这条古铺街也因古码头而繁华,一时间生意鼎盛,为了更好地利用街铺,房子与房子之间还采取了共用一堵墙的设计。

幸而,高安水的繁华并没有因为“盐道”的终止而衰落。它在之后很长的一段时间仍是一个商业集市,湘粤边境的人常来此赶集。
有一户人家在上个世纪60年代还在营业。这里真正的落寞是新公路建成之后,在高安水村古码头处,三座不同时期的桥梁横亘在高安水之上诱红楼11,跟古道相连的是明成化年间的石板桥。
上世纪七十年代修建的是石板水泥桥,前不久建成的是钢筋混凝土桥何世龙,村民们习惯性戏称它们“老中青”。
九泽水
出高安水经土桥至九泽水村,再翻过茅结岭就进入连州境内。
地理从来都跟文化关联,在九泽水村,韩愈张署曾相约一年一会,那遥远的温情似乎现在还留存在古道边。

入九泽水村,穿过田野,在一座单拱石桥边周家如,看到一块被荆棘茅草掩盖只剩墙基的平地,这就是当年韩愈、张署会合之处——期宿村欹眠亭。
以前这里有一曾姓的村庄,后来不知为何,整个村庄都搬走了。村民们在挖地时挖出了瓦片才知道这是韩张相遇的地点。
九泽水村从前也叫九泉水村,因村里有九口泉眼常年不断流而得名。韩愈从阳山骑过来的驴子被老虎叼走,还有一版本是他在其中一泉眼饮水所致。村民为了纪念他,在古道旁的泉眼饮水处建了一座龙泉寺庙,时常供奉。

小庙周围,有村民种上了几百棵松柏,如今这些松柏还有四五百棵,树龄最小都有200年以上。
茅结岭
穿越茅结岭,跨过去就是连州地界。
“茅结岭上十八个弯,左看雾来右不见山。拐弯碰上粤匪帮,缪海梅盐贩挑夫泪汪汪”,这首传唱成歌的当地俗语,成为当年古道茅结岭段的真实写照。
如今,从航拍图来看,上茅结岭的公路也如麻花般蜿蜒。这个真正的楚头粤尾之地,不知道有多少故事曾经在这里发生。

上茅结岭的第一个凉亭叫彤管亭,当时的主要功能是为往来的盐商挑夫提供茶歇。
彤管亭的命名据说是为了褒奖当时一位挑茶水的寡妇。如今彤管亭只剩下几根石柱子,亭中留有两块碑刻,记录了秦汉古道的艰险,“楚粤通衢,之险境也”。

登上茅结岭,因地势较高,茅草茫茫。碰上雨雾天气,茅结岭三米外看不见人。
这里是湘粤交界处,也不太平,独行很危险,所以,为了记路和给同伴留下印记,当时经过茅结岭的路人都会用山上的茅草系一个结,之后这种“系茅结”的方式就一直延续了下去。
岭上的茅草结已经越来越多,它已经成为了“路标”一样的存在句酷批改网,而这座山也就顺其自然称为了茅结岭。

或许,当踏上古道的那一瞬,便能感受到它的 生命与厚度。
无关其他,只是一份从远古归来的宁静,而这是绚丽的风景或繁华的都市所不能给的。
不妨结伴去走走这些古道狐狸送葡萄,也未必不会是场值得一去的旅行。


湖南好好玩为中国新闻社湖南分社主办的新媒体传播平台,依托中国新闻网的品牌及资讯优势,为用户提供活动策划、执行、推广等服务。
旅游资讯库
创意策划师
头条推送机
联系电话:0731- 84428825
猜你还喜欢
◆2018长沙草莓音乐节超强阵容公布!这次玩的有点大…
◆最美人间四月天,去凤凰古城,莫负春光莫负卿!
◆2018程璧巡回演唱会,一起来听离诗歌最近的声音!
◆等一个人,余生和TA踏遍这样的湖南……
本文由湖南好好玩综合整编自湖湘地理
编辑丨刘秀清 责编 | 卢文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