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雨萱

又一个WordPress站点

付林丹阳齐梁故里文化探寻-恒升古坊

丹阳齐梁故里文化探寻-恒升古坊
作者:蒋国清
齐、梁是中国历史上南朝时期的两个朝代的名称,从公元479年至557年,历时78年,尽管时间跨度不长,但却造就了繁盛的文化,在经学、宗教、文学、史学、哲学、数学等方面都做出了不凡的贡献,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这两个朝代的开国皇帝萧道成和萧衍是南兰陵萧氏同宗,其故乡就在今丹阳市境内,两朝帝王死后,钱琳琳均按“树高千丈,叶落归根”传统,归葬家乡,十多座帝陵集群式地分布在丹阳市东城村及经山周边的区域内。岁月变迁,齐梁萧氏王朝虽已过去一千五百年,但在萧氏帝王故里丹阳仍保留有大量的齐梁文化遗存,分别以陵墓、石刻、寺庙、祠堂、河流、山岗、池塘、地名、饮食、传说、民间艺术等多种形式传承至今。

齐代帝陵天禄石刻
记者 殷显春 摄

东城村
记者 殷显春 摄

“敕建皇业寺”石额
记者 殷显春 摄
齐梁帝王祖基故里——东城村
东城村,古称东城里,今为开发区张巷行政村东城自然村。这里曾是兰陵萧氏过江居住的第一个落脚点,也是齐、梁两代帝王的发源地和归葬地。古代“村”“里”互用江湖有鱼。《南史·齐本纪上第四》记载:“上旧居武进东城村,东城之言其在此也罗琦琦。”关于萧氏家族的渊源,《南史·齐本纪上第四》中记载:“齐太祖高帝讳道成,……其先本居东海兰陵县中都乡中都里,……中朝丧乱,皇高祖淮阴令整,字公齐,过江居晋陵武进县之东城里……”这里的武进县,其辖区范围与现代常州武进的范围是不同的,包含了东城村、经山等在内的现丹阳东北部大片地区。唐《元和郡县图志》载:“武进县,吴大帝改丹徒为武进,晋武帝复改武进曰丹徒,别置武进县于丹阳县东五十里,梁武帝改武进为兰陵,入晋陵。垂拱二年,又析晋陵西界立武进县于州理。”《太平寰宇记》载:“武进县,垂拱二年,分割晋陵西三十六乡又置。”由此可见,南朝武进县与唐垂拱二年后的武进县地望有根本区别。前者土地主要从曲阿分出丁连山,后又大都并回曲阿,即今丹阳东北一带;而后者范围就是近现代武进县区域,是由晋陵县分出西边三十六乡而组建新邻里联防。
齐梁帝王祖坟之山——经山
经山,又名金牛山、彭山,位于开发区与丹北镇交界处,这里群峰耸翠,逶迤绵延。主峰海拔166.1米九界修神,是丹阳市的最高山峰。
经山,是萧氏帝王的祖坟旧茔宝地。《南齐书·祥瑞志》记载:“武进县彭山,(萧道成家族)旧茔在焉。其山冈阜相属数百里,上有五色云气,有龙出焉。”
经山,曾是齐高帝萧道成与梁文帝萧顺之少年攀高立志之地。《南史》梁本纪上载:“皇考讳顺之,字文纬,于齐高帝为始族弟。……与齐高少而款狎。尝共登金牛山……皇考由此知齐高有大志,常相随逐。”
经山不仅是萧氏帝王的祖坟所在地,还是齐朝帝王陵墓的集中安葬之地。经山的西北侧,有齐朝开国皇帝齐高帝萧道成的泰安陵、萧道成之父齐宣帝萧承之的永安陵、吴家村帝陵(疑为齐和帝萧宝融恭安陵);经山南麓,有齐武帝萧赜景安陵、齐景帝萧道生修安陵、金王陈村失名帝王陵;经山东部,有齐郁林王萧昭业陵墓、齐东昏侯萧宝卷陵墓等卢成堆。修安陵、吴家村帝陵及金王陈帝陵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曾出土了帝陵专有的“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砖画”等多件国宝级文物。此外,据《南齐书》记载,齐代豫章文献王萧嶷、竟陵王萧子良等王侯陵墓也在故里丹阳金牛山地区。
齐梁帝王陵墓之口——陵口
陵口,位于丹阳古城以东大运河边,始建于南朝齐梁时期,距今已有1500年历史。南朝顾野王《舆地志》载:“泰安陵、景安陵、兴安陵陈斌凯,在故兰陵东北金牛山。其中邱埭西,为齐梁二代陵,陵口有大石麒麟辟邪,夹道有亭,有营户守典之。四时金石良缘,公卿行陵,乘舴艋,自方山由此入兰陵,升安车,轺传驿置,以致陵所。”守护在萧港入口处的一对石兽,成为陵墓区入口的标记,陵口也因此而名。陵口石兽马吟吟,东为天禄,西为麒麟,石刻精雕细刻,纹饰华美,是现存南朝石刻中最大的一对,被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萧氏帝王专设之河——萧梁河
萧梁河,又名萧港,起点在大运河畔陵口段,往北直通丹北经山脚下,是齐梁时期为方便帝王陵墓建设及祭扫参拜专门开挖的“皇家之河”。自陵口沿萧梁河北上,可以到达河两旁分布的景安陵、建陵、修陵、庄陵、皇业寺等皇家祭祀场所。陵口地区有一传说流传至今,齐梁初期第一次运送陵墓石刻时,是边开挖萧梁河,边在河底铺上石板或罗砖,用豌豆把石料滚进墓区。齐梁时期萧梁河上龙舟、画舫、游船等百舸争流,曾盛极一时。王子公卿谒陵祭祀,必先从都城建康(南京)沿破冈渎东下,过二十四埭,入南兰陵萧港(萧梁河)至各陵。
萧梁帝王旧宅故里——塘头村
塘头村,位于东城村以东3华里,梁武帝修陵正东两华里,现京沪高铁丹阳北站北侧,古代属于东城里区域,有萧梁河支流通达该村。据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七·镇江府·古迹》条下记载:“梁武帝宅,基在塘头村,即位幸旧宅,观旧井上梨枣并儿时所植。”南宋《嘉定镇江志·卷十一》中也记载:“梁武帝宅,基在塘头村付林,即位幸旧宅,观旧井,井上梨枣并儿时所植,尚存。”
据传,塘头村西首靠近颜巷村方向以前曾有一个叫“萧巷”的庞大宅院,传为“萧梁王”(当地人对梁武帝的称呼)家族旧宅,随着岁月变迁,旧宅区域后来变成了祠堂(萧姓祠堂)。到了上世纪中叶,祠堂改为村办小学,再后来小学撤并,房子全部被拆。至于旧宅的那口老井,也已淤废了。
萧梁帝王陵墓之山——东城里山
东城里山,俗称百墓山,位于齐梁故里丹阳东城村南1公里。《梁书·皇后传》载:“太祖献皇后张氏,……宋泰始七年(471)殂于秣陵县同夏里舍,葬武进县东城里山罗湘晋。”“高祖德皇后郗氏,(齐)永元元年(499)八月,殂于襄阳官舍,时年三十二。其年归葬南徐州南东海武进县东城里山。……陵曰修陵。”
东城里山聚集着梁朝三座最重要的帝王级陵墓,由南而北分别是:梁朝开国皇帝萧衍之父梁文帝萧顺之及献皇后张氏建陵、梁武帝萧衍及德皇后郗氏修陵、梁简文帝萧纲庄陵。此外,东城里山南端是齐明帝萧鸾兴安陵。这四座陵墓坐西向东,一字排开,昭穆森然,蔚为壮观。四座帝陵如此紧密相聚、并肩排列,在全国所有现存帝陵中可谓独一无二。四座帝陵至今仍保存有珍贵的陵墓石刻,其中建陵石刻最多邵春华,有四对八件。
萧梁帝王敕建家庙——皇业寺
皇业寺,位于齐梁故里丹阳东城村北侧,始建于梁大同二年(536)。是梁武帝为其父梁文帝祈求冥福而建。该寺初名皇基寺,唐改名皇业,元代称戒珠院肤蝇,明宣德年间重建,复名皇业寺。皇基,顾名思义皇帝根基所在,故里所在。《至顺镇江志》卷九载:“戒珠院,在县东北二十五里萧塘港之北意难忘第四部。旧名皇基。按《建康实录》:梁武帝大同十年幸兰陵虎奴,于皇基寺设斋。父老云:武帝墓在其下。唐改名‘皇业’,避玄宗之讳。宋改今名。”
该寺是南朝梁代帝陵陵区内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寺现存有寺院二进一院,共六间砖木结构平房,门楣有“敕建皇业寺”石质匾额。
齐梁帝陵专有石兽——天禄、麒麟
南朝镇墓神兽分三种:天禄、麒麟与辟邪。天禄顶部雕饰双角,麒麟为独角,而辟邪则无角。
在南朝陵墓石刻中,天禄与麒麟仅见于帝陵,辟邪则专用于诸侯王墓,等级严明,不能随意僭越更改。齐、梁两代帝陵镇墓兽均为天禄、麒麟。俗话说:“丹阳的麒麟,南京的辟邪”。丹阳境内现有十座帝陵存有天禄、麒麟镇墓石兽,总计十八只崔明秀。这些天禄、麒麟可以说是南朝陵墓石刻中至上极品魏彦妮,其造型极为俊美,其中修安陵、永安陵、景安陵三陵的石刻最有代表性,其高大颀长、清秀飘逸的造型,千百年来成为中国石刻艺术的巅峰杰作。
齐梁帝王传世家祠——萧氏宗祠
萧氏宗祠,位于访仙镇萧家村,是南朝齐高帝萧道成、梁武帝萧衍后裔的宗祠。是丹阳齐梁文化的重要实物遗存之一,现为镇江市文物保护单位。祠堂初创于东晋,始建于元代,明代整修,2011年整体大修。祠堂三进,硬山屋面,呈大弧形,坡度较大。每进逐步登高,寓意“步步高升”。祠前水塘成弧形,池似弓绿茵继承者,祠如箭,以示帝王显赫之风。祠堂正厅挂着一副楹联:“汉则相,唐则元,试问三代下孰出乎右;齐之高,梁之武,且看六朝中世济其昌”。
萧梁帝王赞颂之酒——曲阿美酒
公元544年农历三月初十(甲午),八十一岁高龄的梁武帝启程回到阔别五十三年的故乡兰陵(丹阳),上次回丹阳是因其父亲萧顺之去世,护送灵柩归葬故里。这次回家乡主要行程包括:三月十六,敬谒父母祖陵建陵;三月十七,悼亡妻郗徽哭于修陵;三月十八,在皇基寺设法会,并发诏书:“朕自违桑梓,五十余载,乃眷东顾,靡日不思。……始获展敬园陵,但增感恸。故乡老少,接踵远至,情貌孜孜,若归于父,宜有以慰其此心……”
梁武帝故乡行,除作《还旧乡》诗外,还特地写了一篇《舆驾东行记》以记其事。在文中他专门记下了一则关于赞颂家乡曲阿酒美的神话故事,原文为:“(丹徒)有覆船山,酒罂山,南次高骊山。传云:昔有高骊国女来,东海神乘船致酒,礼聘之。女不肯天逆陈辉,海神拔船覆酒,流入曲阿,故曲阿酒美也。”
萧梁帝王家传餐食——丹阳大麦粥
大麦粥,是丹阳最有特色的传统饮食,其渊源可追溯到梁武帝萧衍。史载,齐永明十年(492),萧衍得知父亲萧顺之病危,立即从襄阳辞官东归,昼夜兼程,二十日内赶到京都(南京),可惜父已去世。萧衍与兄长萧懿理丧,将父归葬故里丹阳东城里山(今丹阳市东城村南一公里)。在塘头村旧宅守丧期间,萧衍因悲伤过度,呕血数升,水浆不入口四日,服丧期又坚持不尝米饭,每日仅喝二溢大麦粥宫家六十四手。而正是这神奇的塘头村大麦粥,不仅没让萧衍身体垮下去,反而使其消脂排毒、身强体健。大麦粥也由此在丹阳民间传承千年,成为丹阳著名的健康餐食名片。